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我们每个人都想着学习成长改变让自己变得更好,可是在改变的这条路上如何知道自己是有效的改变呢?只有知道了这个,才能知道自己是否需要改变,而不是随波逐流的去改变自己,让自己变成一直土拨鼠在转圈,折腾后发现都是出现很多新问题,自己反而更焦虑。
追求改变这件事情本身就会变成心理舒适区,变成我们逃避真正改变的借口。改变的背后隐藏着一个重要的心理状态:对现在自己的不满。这种不满可以发展成前进的动力,也会让我们陷入焦虑迷茫中,手足无措,甚至陷入无效的改变中。
改变有两个层次,第一个是内容的改变,就是我们面对当下的事情的一个改变。第二个是应对方式的改变。就是面对这件事情的应对方式的改变。比如针对育儿问题里孩子跟我顶嘴的这个事情,内容改变就是孩子跟我顶嘴,应对方式改变就是面对孩子顶嘴我的反应模式。有时候,改变作为应对方式本身,也需要改变。美国心理学家保罗瓦茨拉维克把内容的改变成为第一序列改变,把应对方式的改变称为第二序列改变。保罗瓦茨拉维克说,因为人们把改变停留在第一序列,导致改变本身不但没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成了问题。
那我们如何判断自己改变是有效的呢?有一个简单的标准就是看改变的动作究竟是改善了状况,还是维持着状况,甚至让状况变得更糟了。通常无效的改变会维持症状,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当我们想要改变时,要问自己两个问题。
第一,我们遇到的问题,是世界的不如意,还是需要改变的问题。这个世界本身就有很多不完美,它不是按照我们的想法设计的。比如遇到自己因为某件事情情绪不好或者各种问题,这些都不是问题,而是世界运行的常态。如果把这个当成问题改变,不仅没效果反而还会变成问题。比如面对孩子顶嘴的事情,这本身就是孩子在表达自己的想法的过程,只是自己定义为顶嘴,难道是要改变孩子不表达自己的想法吗?这又变成了新的问题。
第二,我们想要改变的努力,有没有打断自然发展的历程。一颗种子从种下到开花结果,有自然发展的过程,需要尊重自然发展过程。比如孩子这个7-14岁这个阶段发展情绪本能,这时强制孩子情绪稳定温和表达,这本身即是违反了自发发展规律。一味的强制改变,同样没效果反而成了问题。
如果改变无效或者不需要改变,我们就需要接纳自我。接纳自我其实不是追求,而是舍弃。舍弃什么呢?舍弃对生活的过度控制,对“完美自我”和“完美世界”的幻想和执念。
我记得我刚开始学习家庭教育那会,刚开始学习到了高大上的理论知识,面对海量的育儿理论知识,我发现自己家里育儿问题也很多,我决心好好改变。
当孩子考试没考好,我就问孩子为什么没考好?他说那你小时候考了多少分?每次都能考满分吗?当时我就火冒三丈觉得孩子跟我顶嘴,开始抱怨自己养他不容易,说孩子不懂事;
面对孩子写作业不专注,我就指责孩子这么不认真,坐在孩子跟前看着孩子,可是自己的脾气忍不住时就会用书拍孩子,孩子内心更恐惧,每次写作业时都叫我出去,不要离他太近;
孩子背课文就是比其他孩子慢,每次打卡时看到别人孩子流利的背诵,我家磕磕巴巴的完成,对比之后落差感让自己内心涌起了愤怒和嫌弃孩子的心情,一不小心就要爆发给孩子。
面对这些问题我就像打地鼠一样,在当下的事情里纠结,不断的有新的事情冒出来,我更加忙碌慌乱了。我让孩子听话不要顶嘴,可是他就是要去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我一听就来气就要发火:我让孩子写作业专注,可是他又做不到,我内心更纠结闹心:我让孩子背诵快点,孩子也焦虑着急的哭了,看到这更烦躁了。我发现我的一系列改变带给孩子的都是伤害,孩子没有感受到妈妈学习后对他正向的引导和帮助。同时我也陷入了自我怀疑和焦虑的怪圈里,为什么学习了那么多自己的孩子都搞不定,我每天处于内耗的状态里,孩子在我跟前没感受到安全感,更多的是压力、指责。
反思自己过去的经历都是沉迷于改变的第一序列改变内容,当我把专注力放在具体的内容上时,不断创造出新的问题和困扰,让自己更焦虑。
现在我换成改变第二序列改变应对方式。我面对孩子顶嘴,我可以跟孩子交流倾听孩子的想法,这时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他跟我讲话的态度也缓和了,不再带着攻击性。面对孩子作业不专注时,我可以建议孩子去运动或者做一些提升专注力的练习,让还有信心面对作业。当看到孩子背诵比较慢,我接纳孩子当下的情况,跟孩子一起想办法去解决,帮助孩子拆解段落,陪伴孩子一起背诵,而不是盯着别家的孩子去对比。这样做得时候我发现自己可控的选择项就多起来了,我不是无法选择。
以后当时我自己需要改变时,多问自己这两个问题,看清需要改变的层次,让自己有效的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