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一直都在思考,如何把知识更好地转化成行动?难道就是仅仅每次看完一本书做好读书笔记,又或者写一篇书评吗?
经过多年的验证,明显不是,因为大多数书籍即使我在当时是做了书摘,又写了读书笔记,甚至还发布在博客上面,然后过了几年几乎全部忘记了,更不用说会实际用起来。其实这样反而就会让我反思,我这样读书真的有用吗?
2
我并不认为读书是为了记住的书中的知识,例如在周五的分享里面有一个听众就问,如果我一年读 500 本书,那么我如何管理这些书的知识?
听了这个问题之后,突然间好像我也没有想好,但是又觉得这个问题是有问题的,好像即使给你读过这 500 本书你就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一样。极大多数的情况其实仅仅在于「知道」,剩下的极少部分才可能实际改变一个人的生活。
不过这个问题是有趣的,进而把这个问题进一步方法,如果在一生里面你读过 10000 本书,那么你将如何管理这些知识?
3
我所认为的知识最关键的地方其实并不知道自己知道了多少,而是这些知识是否真正能够改变现实的你,是否能够促进你的行动。
无论做书摘、读书笔记甚至是写书评最终目的其实还是想能够利用这些知识来行动,改变自己的人生。
那么距离行动最近的是什么?
读书这么多年,在今年上一年我才想出答案,那就是清单(也可以说是 SOP,标准化流程)。
譬如有很多人都读过《富爸爸穷爸爸》,在初初接触这系列书的时候我也被头脑打开,突然有很多想法,又是写笔记,又是做思维导图,又是写文章分享。接着,后来就没有后来了,因为我不知道具体下一步应该如何去行动。几年后这系列书对我而言,我仅仅知道要创造被动收入,和什么是资产负债表。
最多最多的改变仅仅就是平时关注一些如何创造被动收入,我知道不仅仅是买房子出租和投资,我还类比到自己最多可以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出书。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我想大部分人都会遇到跟我一样这样的问题。
有时候真的觉得好亏,几年前读了这么多这方面的书,仅仅就是可能三四年的时候,这么多本书在我的头脑里仅仅变成那么一句话,又或者是几个关键词。
哦,我明白了,原来「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就是这个意思。
4
我是不甘心的,这样我岂不是很亏。毕业这几年没有想过怎么赚钱,反正日子过得也可以,也没有怎么理财,突然到了今年,觉得是时候要储一点老婆本了(虽然还不知道她现在在跟哪个男人在拍拖,也不知道在哪里),然后关于财富这方面的知识我重新梳理了一下,我又重新思考该如何好好地利用「富爸爸穷爸爸」的理念。
最终我的做法是把「富爸爸穷爸爸」里面最重要的四个角色 ESBI 放在我的每周检视里面,每周思考一下。
所谓 ESBI 其实分别就是雇员、自由职业者、企业和投资者的英文简称,在今年以来我每周都会评估自己在这四个角色里面的当前角色和未来可能性角色。我最终目标是成为 B 或者 I,所以我现在每一周都会考虑在 B 和 I 方面是否有潜在项目的可能性,是否进一步去做,有没有近期重点需要促进的项目。
这样的好处在于,也是确实从今年以来,我的思考模式会越来越偏向 B 或者 I,而自己的角色转换已经基本从 E 转换成 S,我现在有更多自己的时间,去做更多自己想要去做的事情,同时也把自己的单位产值不断提升。
可能大多数人的观念就是有了钱再去考虑要不要去做 B 或者 I,但是我始终认为在此之上应该是你的思维模式,譬如就是你的财商,对于普通人而言财商都不是很高,这就如很多彩票中奖者在 5 年内极大部分回归到中奖前的财务状况,甚至更糟糕。
5
所以在今年以来,我做了很多各种类型的检视清单,譬如:
- 幻灯片制作清单
- 姿势跑法训练营参考资料清单
- 某公司微信运营内容定位清单
- 线上活动准备事项清单
- 马拉松准备物品清单
- 李笑来财富自由之路的检视清单
- 运营工具清单
这样每次我要重复去做某些事情,那么直接按照清单执行就可以了,而且我每次都会优化清单,已保证我每次做事情都是在更新迭代,而不是重复。
6
回到之前的问题,如果在一生里面你读过 10000 本书,那么你将如何管理这些知识?
我想,我最终会把里面关键的知识变成两种类型的清单,第一种是知识体系的清单,看到这个清单我就可以快速知道这个知识的整个体系,并且找到我需要解决问题的知识节点,迅速解决问题。
第二种是检视清单,这个是直接跟行动关联在一起,如果我要解决某一个问题,那么我就按照这个清单的顺序去做就可以了。
所以知识管理最终还是以输出为导向,最终就是为了解决问题。而真不是你如何分门别类地去管理和组织这些信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