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忆湄/《还好,终究走了自己的路》
荣耀与失败不会一直傍身,声名皆如潮水,而潮退之后露出的才是原本的样子。时间会让所有洒了颓废和油腻调料的中年人,也要永远“向前看”。
在所有电光火石般的变迁中,时间在某种不为人知的层面推着我们完成了“人生豹变”。“路过”并不是目的,而是看清自己从何而来,又是如何在一个漆黑的雨夜一头撞进了通往另一个人的窄道,从此与“以前的我”分道扬镳,和“现在的我”握手言和,对“未来的我”永远无所畏惧地相信,是那种嘴上喊着相信,心里仍然笃定地相信。 -------忆湄
有多少人肯相信自己呢?
特别是从小就要不停攀比的家庭,无一例外的是“别人家的孩子好”。
从出生就要比体重、比长相、比性别,这种暗戳戳的心照不宣,成为了祖辈、父母的乐趣所在。
不由自主就被定义:你看看人家孩子八个月都已经会说话了,怎么咱们八个月还不会叫人,是不是发育迟缓啊?
明明是个体发育有所不同,但焦虑的父母就是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比别人慢半拍,于是各种求医问药,各种引导训练。
其实不训练,到了该说的日子,孩子也能清晰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而家长的“加速”,不过是焦虑加持下的不自信。
等到孩子上了幼儿园,各种早教就开始如影相随,懵懂的孩子还不懂如何自理的情况下,被送进早教班,或者是在去早教班的路上。
家长贡献出了宝贵的休息时光和不菲的金钱,往往只能获得自我安慰:“学点就比不学强。”
功利心驱使下,孩子肯定要有比较、有竞争、有排名,不幸者被定义为“笨”。
背负着这种压力进入小学,家长天天盯作业,上演各自的“哭晕在起跑线上”。不仅孩子没有了欢笑、夫妻关系变得越发紧张。
点火就着已经是家常便饭,上升到肢体冲突或者是离婚的也屡见不鲜。
而这一切的根源都是不自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