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分享稿(一)关于读书

分享稿(一)关于读书

作者: 刘是我的姓 | 来源:发表于2019-01-03 21:40 被阅读7次

    分享主题

    读书与写作——关于输入和输出的一些可能不太靠谱的方法

    作者简介

    007-9598刘明波

    他有时候挺勤奋的,有时候又很懒

    有时候很想去做事,有时候又只想坐看云起时

    曾经也做过一些什么吧,打工,创业,然后一事无成

    或许生命本就应该有无数种可能

    我不是奔跑者,只是在赛场旁愿意为你喝彩的观众

    生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的每一个定义都只是对当下的概括。

    谢谢主持人,谢谢大家,很荣幸来做2019年的第一场分享。

    今晚和大家聊一下读书和写作的问题,毕竟007作为一个写作社群,也提到了“输入”和“输出”的主题。

    下面的很多内容是我个人的一己之见,大家姑且听之。

    下面我们开始——

    首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论语.八佾第三》里有这样一条记录: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xi)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论语.八佾第三》)

    这里面有一个故事背景。

    朔,是每个月初一,中国古代把初一叫做“朔”,十五叫做“望”,希望的望,苏东坡写过一篇《赤壁赋》,里面写:“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差不多是在农历七月十五以后,是这样的季节,,所以会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样的景象。

    上面的告朔,就是每个月初一到祖庙里拜祭。

    按照周朝礼节,每年岁末,周天子要向诸侯颁布下一年的历书,类似于我们到了年底去买下一年的年历,历书内容包括来年的月份,有几个月,有没有闰月,每月初一是哪一天,这叫“颁告朔”。

    诸侯国国君把历书接回去以后,要供奉在祖庙里,每个月初一的时候,要杀一只活羊用来祭祀,这只羊就叫“饩羊”。

    一般告朔之礼结束以后,诸侯国国君回到朝廷,要开朝会,临朝听政,就像我们现在很多公司的月会,做一下上个月总结,这个月规划,其中有哪些问题,需要怎么解决,大体就是这样。

    但到了孔子的时候,鲁国国君懒政,每个月初一也不去告朔,总结会也不开了——是吧,大冷天儿的,谁愿意早早起来去开会,也只有127班的姜峰黄耀鸿那几个傻小子愿意早起去跑步吧。

    虽然国君偷懒,但鲁国祖庙里每月初一还是依照惯例要杀一只活羊。

    这时候子贡就觉得,告朔仪式已经没有了,朝会也不开了,每月还要杀一只羊,这不是很浪费吗——大家注意,子贡是儒商鼻祖,孔门里最会挣钱的人,他就是有一种商人的思维,会不自觉地对比,这件事值不值去得,这是一种近乎本能的底层思维,这种思维咱们一会再说。

    这时候孔子就说他了,孔子说赐啊——子贡名字叫“端木赐”。这里补充一下,在中国古代,名字是两个词,比如,刘备,字玄德,诸葛亮,名亮,字孔明,这个名除了长辈或是自称外,其他人是不可以随便叫的,不然会被认为没有礼貌,所以你看《三国演义》,诸葛亮可以自称亮,但别人都要叫他诸葛先生或是孔明先生。

    所以在这里,叫他名字“赐”就可以看出孔子和子贡的关系,孔子特别喜欢子贡,但也经常批评他,所以在这里,读起来都会觉得不一样,因为这里面隐藏了一种人伦感情,这是中国文字的奇妙。

    所以你看这句话,很有味道,他说,赐啊,你可惜那只羊,而我呢,却可惜那礼啊!

    为什么这么说呢?

    鲁君懒政,告朔仪式虽然废了,朝会也不开了,但如果这只羊还在,这种寄托形式就在。或许下一代,或是几代以后,有新君继位,励精图治,可能这个时候,关于告朔,关于朝会都被遗忘了,但他看到每个月都杀一只羊,就问这是怎么回事啊,可能就会引出这个礼,继而就能恢复这种传统。

    如果你因为国君懈怠,就把这只羊也省了,那么这套礼仪,就真的失传了。

    其实很多事情,都是先有鲁君在前,再有子贡在后。很多时候我们自己也做了子贡,因为我们的目光太过短浅,只看到了眼前。

    讲这个故事呢,是为了说明两件事:

    第一个,是关于11月的值月总结,这件事一直没有很正式的跟大家反馈,包括我们第一次主题写作的尝试,这个下面关于写作部分还会提到。

    现在说另一件事,班级的优秀文章和点评的评选,其实我个人不太赞成这种做法,毕竟“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另外,在短时间内评选出这种优秀感觉也是有点勉强。因为我个人的这种想法,造成11月前两次作业雨,我们的值月团队其实并没有很认真的去执行这种评选。

    后来我读到这个故事,然后就有了另外的想法,对,可能我个人不赞成,但我也同样不能确定,这种形式在后期会不会在改进中更加完善,所以后面我的操作是,即使你不赞成,但也没有必要一刀斩断。我们对于一件事物的成长应该多一些等待和耐心,即使它现在不完善,但经过不断地改进,总会越来越好,很多事情都是这样,读书是这样,写作是这样,教育孩子是这样,工作也是这样。

    借这个故事想要说明的第二件事,就是关于读书。

    这里有两个分享:

    第一个是,你们发现了吗?读书其实应该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就像上面那段记录,原文只有一句话,但你把它展开后就会发现背后更多的文化内涵和故事,这就是我想说的第一点——把书切开来看,嚼烂了看。

    不是囫囵吞枣,说我一天看十页,看二十页,看三十页,如果只是单纯这样的看书,那我们看到的,可能就只是表面上的东西,但事实上,很多东西都藏在文字背后,你在读的时候可以不停的去揣摩,就像《天龙八部》,我们有的战友在文章里写到了,江湖群豪去雁门关外营救乔峰,段誉和虚竹也来了,你想想,段誉和虚竹当时是什么身份,一个是大理皇帝,一个是西夏驸马,他们如果这么做了,契丹如果因为不能攻打大宋而恼羞成怒,那会是什么后果,所以可以看出他们的这份兄弟情是多么珍贵。

    如果经常这么去看的话,就能从更多的维度来读书,这样再去写“书评”,就一定会有更新颖的角度,你就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而这个东西,才是最值钱的。

    读明史的人那么多,为什么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读得那么好,读金庸的人那么多,为什么六神磊磊读的那么好,就是因为他们深入进去,看到了别人没看到的东西。

    关于读书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刚才说到子贡时提起的底层思维,有很多大咖论述过这种思维,就是你一贯的思维模式,遇到事情就会这么想,进而这么做的。

    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看了好多书,学习了很多东西,但好像都没有什么用,这就跟我们的一个底层思维有关系,其实你读书了,觉得里面说的很有道理,但事实上,你心里根本不信,他跟你是两套思维,你不信,也没想着去应用,说得难听一些,你只是在看热闹,而看热闹的人,所有的热闹从来与他无关。

    在这里我更想说的其实是“知行合一”。

    我所理解的知行合一,一个是能够从具体的事物现象中概括出抽象的理论,这叫“知”,而能把抽象的理论应用到具体的事物中,这叫“行”。一个是从具体到抽象,一个是从抽象到具体。

    我在寺里的时候读佛经,佛经的结尾一般都是“皆大欢喜,信受奉行”,什么叫皆大欢喜?须菩提涕泪悲泣,而白佛言,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甚深经典——这是须菩提听佛陀讲《金刚经》后的反应,涕泪悲泣,我从来没听过这么深刻明白的论述,听到以后特别开心,心里很信服,然后呢,就是按照佛陀说的去做,去修行。

    可能就是读书的一条法门:不是读,而是做。这跟《论语》是一样的,我一直觉得《论语》不是用来读的,而是用来做的,“人人皆可为尧舜”,人人都能做圣人,怎么做,你看圣人怎么做,你就去怎么做就行了嘛。

    这个不做过多的深入,关于《论语》,以后有机会我们可以单独做一个主题来分享。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分享稿(一)关于读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nzq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