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听下铺大娘讲了她大姨传奇的一生,听的时候就觉得很有画面感,真的像在听故事。姑且记录下来,也许来日会是很好的写作素材。
大姨打小儿长得俊,外公外婆早早给她订了一门娃娃亲。可没成想,准大姨父未及成年就早夭了,大姨自然就成了望门寡。
大姨被公婆接过去,过起了侍奉公婆的平淡日子。人生大戏还没开幕就已经落幕。爹娘看了心里不落忍,说姑爷都没了,女儿就这样在别人家待一辈子啥也没有经历过这辈子过得得多亏呀。他们撺掇着让女儿跑了吧,从婆家逃走,往北边跑。女儿听从了父母的建议,和隔壁一家人一起往北方逃亡。
这一跑就开启了传奇的人生。
逃亡的路上遇到了从前方溃败下来的国民党军队。这只败军的将领是一位师长,看着长相俊俏的大姨就动起了歪心思。当时这军长得有四十七八,大姨也才20左右。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师长掳走了大姨。以师长这般年纪,家里肯定有老婆孩子,大姨给他当的应该是小婆。
大姨跟着师长一起生活生了个儿子。后来这师长接到军令又上了前线。历史惊人的相似。某日师长遇到一迎亲队伍吹吹打打,师长色心再起,命令属下士兵赶跑了迎亲队伍,单单留下了新娘。故伎重演的,师长又掳走了这位新嫁娘,充入后宫。
新嫁娘跟着师长还有大姨一起生活。大姨那时年纪大了(其实也才二十七八),新嫁娘才18,深受师长宠爱,没多久也生了个儿子。
再后来这师长又带兵打仗去了,估计是阵亡了,再也没回来。他要是没阵亡,这后宫保不齐还得再扩充扩充。当时大姨的儿子已经10多岁了,新嫁娘的儿子才5岁。新嫁娘一直身体不好,总是哭哭啼啼。可能性子比较弱,男人死了没依靠,未来不知如何是好;也可能是还惦记着当年的新郎。第二个理由我持怀疑态度,如果当真如此的话,她不可能深得师长欢心。还是第一个理由比较站的住脚。心情抑郁,身子又弱,没多久这新嫁娘也殁了。
如此一来,大姨需要照顾两个小孩,也要考虑未来要怎么过。
师长人虽没了,但遗产颇丰。各种金器金圆券都不老少。大姨给新嫁娘置办了一口棺材将她入殓。把能带走的金器,包括金簪子,金耳环,据说是从新嫁娘身上取下的。大姨都没这些东西,可见师长对新嫁娘的宠爱。大姨头发长,把这些金器卷进头发里包起来。金圆券垒起来把新嫁娘的棺木所在房间的门封住。一手牵一个小孩,凭着记忆往娘家走。
战火纷飞的年月,一路上十室九空。当时郑州还没有解放,攻城战正酣。想进城的难民爬上城楼,再往下滑下去。后面枪林弹雨,炮火连天。大姨的亲儿子滑下楼时不幸摔死了,大姨来不及悲伤,和滑下楼安然无恙的新嫁娘的儿子一起随着大股难民继续前行,当时的情景,完全顾不上死去的儿子。
历经千辛万苦,大姨徒步3个多月终于回到了娘家。爹娘早已没了,二妹嫁人了,三妹妹被爹娘卖了,最小的妹妹当时才8岁,跟着二弟一家人过。大姨问5个弟弟,谁家愿意收留他们母子。离开家乡十几年,和弟妹之间的关系变得很疏远。没有弟弟应承这事。大姨只好再说,没人收留的话,帮他找户人家,条件不论,只要能容下他们母女,他就跟别人走。
最后弟弟们帮她找了个50多的乡下老头。老头一开始待他们还算好,但自从她和老头又生了个女儿之后,老头的想法就变了。有了私心,对继子就不似从前。
老头娶了大姨算是赚大发了。就凭着大姨带回来的金银细软,今天当个金簪子,明天当对金耳环的,吃穿不愁。再后来那小儿子的叔叔找上门了带走了他。许是记忆有偏差,按说这叔叔找到这个小儿子的概率是极低的,不知是如何找到的。虽说此子并非大姨亲生,但日久生情,相处了这么长时间也是万般不舍的。
许是经历太过坎坷,大姨50多岁就殁了,活得尽还不如老头长。
据说这小儿子后来出息很大,出人头地之后还专门跑来郑州寻母。可惜那时大姨已经不在。他就买了很多礼物孝敬了大姨排行老九的幺妹妹。
这幺妹妹就是下铺大娘的亲生母亲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