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在开篇就说,理解尼采是需要在哲学基本问题框架下进行。
哲学的主导问题是,什么是存在者。
这个问题只是倒数第二个问题,知道什么是存在者,需要知道存在者的标准,也就需要知道什么是存在。
因此,哲学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存在本身?
海德格尔称之为“哲学的基础问题”。
在确定了尼采的问题领域后,海德格尔开始讨论强力意志。
01作为情绪的意志
提到意志,人们通常以为是一种欲求,从而将强力意志理解成“追求强力”,仿佛强力是意志的目标。
但海德格尔指出,强力并不是意志的目标,意志本身就是能赋予自身强力的,就是说意志必然是强力意志。
“强力意志是原始的情绪形式,其他一切情绪只不过是强力意志的发展。”——尼采《强力意志》
情绪是意志的形式,意志就是情绪,强力意志则是原始的情绪。
那什么是情绪呢?
海德格尔认为尼采也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尼采多次把情绪、激情和感情等同。
但海德格尔还是从中找到了细微的差别。比如,仇恨不是情绪,而是激情,“激发”我们,刺激“我们”。在这种时候人就不能左右自己了,因此会“感情用事”。
在愤怒中,我们自身和意志分离了。
这就是情绪和意志的区别。
作为激情的仇恨可以被培养,可以酝酿,可以由“最后一棵稻草”引发。
但愤怒却不能培养。愤怒是盲目的,仇恨却目光尖锐;热恋是盲目的,爱情却目光尖锐。
激情是可以培养的,长远的伸展的,但情绪却是短暂的,容易逝去的,不堪一击的。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仇恨可以很久,愤怒却是一时“怒发冲冠”。
尽管如此,海德格尔却不赞同把尼采的强力意志完全理解成一个情感概念,进而和唯心主义完全对立起来。
人们把主要考察的是观念的哲学,称为唯心主义。而观念(Idee)就是表象(Vorstellen),表象是展示,让人看见。
意愿是一种渴求,被渴求者被表象,一起被觉知。
只有经过表象,某物才能被欲求。
“意愿就是命令。”——尼采
康德则说,表象的能力是理智。
也就说,使一个东西呈现在人的面前,就是知识,知识意味着向存在开放。存在是一种意愿,也是一种情绪。
因此尼采的意愿是一种既和以往思想家的观念一脉相承,又有所区别、不同于生物学、情感的、心理学的观念。
02强力的本质
强力意志是存在者存在以及存在者的本质。
强力,在尼采那里经常与力相提并论。力,就是凝聚于自身的并且引起作用的能力。能够胜任什么,是一种能力。
力的存在就是强力,强力是力的运作与实现。
解释完意志与强力,强力意志就很明确了:超出自身意愿的意志。
强力意志超出自身,才能找到自己,强力就是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讨论的作为最高存在规定性的“能力”“实现”。
因此,强力意志的本质是意志的力量状态。
想要更好地理解强力意志,需要从艺术入手。艺术是人们最熟悉和最容易理解的强力意志的形态,艺术是强力意志的一个形态,艺术伟大的风格就是最高的强力感。
这是从易于理解的层面来说,而换个角度说,对强力意志是解释也必须从艺术开始,因为这是回答什么是存在者的入口。
追问存在者,需要把存在者带入存在敞开领域中。
例如,当我们说李四是一个高个子的在北京工作的男工程师。然而“是”后面的一系列形容都不是“李四”(存在)本身。
而真正的李四就是李四自己。
因此海德格尔称存在的敞开状态为真理。
03存在与真理
真理也属于哲学的基础问题。
海德格尔的真理并不是认识论上的“符合”认识,而是一种让物成为自身的无遮蔽状态。
《庄子·外篇》里有个故事说庄子在山中行走,发现一棵大树枝繁叶茂,而伐木的人就在旁边却不去砍这棵树。庄子问缘由,答曰“无所可用”。
这棵树材质的“无用”是按照人的工具性标准而言的,而正是这种“无用”让树“终其天年”。
伐木工眼里树只是“木材”,植物学家眼里树可能是某属某种,药学家眼里的树是哪部分可入药……
然而树的这些属性都只是树的一部分,并非树的本真存在,即真理状态。
树的无遮蔽状态就是伫立在树林中,偶有行人路过,不期而遇。
人亦如此。
《庄子·德充符》里有个故事说卫国有个外貌特别丑的人叫哀骀它。这个人的相貌可能和《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卡西莫多是一类,驼背,五官歪瓜裂枣等等。
古代人是非常推崇美男子的,“貌比潘安”就是形容一个人的美貌。
但在这种环境下,这个丑男哀骀它却特别受欢迎。
男人和他相处都不愿意离开,姑娘纷纷要嫁给他,宁可做妾。
后来鲁哀公也听闻此人,来见了哀骀它,刚一见面也为此人的丑陋吓一跳,但还是耐着性子和哀骀它生活了一个月。
结果鲁哀公也觉得哀骀它十分可爱,甚至要把国家交给哀骀它,结果哀骀它离开了,鲁哀公还怅然若失,觉得失去了一个亲密伙伴。
庄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一个和人们日常以为受欢迎的“功利性”标准相反的人物,这个人是“才全而德不形”,就是说这个人是有大智慧的,但还不外漏,如水一样平静。
哀骀它和山里的那棵树一样,他的外貌只是人的功利性的评价,但他受欢迎的原因应该是,借用启蒙运动的思想,即把人当成“目的”,而非工具。
每个人都有工具性的一面,妻子对丈夫的生育功能、丈夫给妻子的养家功能、员工对企业的赚取利益属性,老板对员工的“金主”属性等等。
还有一些非常隐蔽的不容易察觉的工具性,比如有些地方指望男性传宗接代,看似“重男”,实际上也是把男人当成“传宗接代”的工具。
然而这些工具性远远不是人的本真存在,在工具性之外,人还有一个“自我”,有自己的生活的目的、存在价值。
哀骀它受欢迎的一面应该是他既能看到人的本真的这一面予以尊重,也并不把这种尊重视为特殊的恩典或者特别之处。
因此不管平民还是帝王,都在自身工具性之外在哀骀它这里找到了“我”的尊重。
哀骀它的这种“德”不是针对这个人的地位的,与这个人的性别也无关,而是针对人本身的,因此无论是男人、女人、平民还是帝王,都非常喜欢和哀骀它相处。
每个存在者都有被遮蔽的情况,而真理就是存在的没有遮蔽状态,即敞开状态。
存在者自身的显现就是真理,而反过来,真理就是存在者显现自身。
那么强力意志就一定要和真理打交道,也就涉及到艺术。
图:Stepan Kolesnikov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