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有一篇文章叫“自我超越”。正是在这篇文章中,尼采说明了生命的强力意志本质。由于生命的本质是强力意志,因此生命必须不断超越自身,求得更强大的生命实现。“生命自己曾向我说出这秘密。‘看罢,’它说,‘我是必得常常超越自己的。' ”价值作为强力的产物,不灭的长存的善与恶是不存在的。“依着它们的本性,善与恶必得常常超越自己。”尼采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在自己的估价里,“长出一个较强的强力,一个新的自我超越:它啄破蛋与蛋壳”。
尼采认为,个体生命的自我超越之所以必要和可能,是因为人本身只是“一个试验”、“一座桥梁”,人的本性是“尚未定型的”。尼采曾经给人以多种说法,诸如“最残酷的动物”、“最勇敢的动物”、“作着判断的动物”、“有病的动物”等,但具有本质意义的,则是他所说的,人是“尚未定型的动物”。正由于人是尚未定型的动物,他没有一成不变的既定本质,所以,他可以自己改变自己、塑造自己、超越自己、创造自己。对于人的这种尚未定型的特性,尼采有着很多论述。他说:“我们人类是唯一的这样的创造物,当其有错误时,能将自己删改,如同删掉一句错误的句子。”“人应当看到自己的力量是可大可小的,他的能力如在良好环境下也许可以发展到最高。”“人可以治理自己的情欲,如园丁一样,但多少人知道这是随我们自由的呢?多数人岂非把自己看作完成了的既定事实吗?”
人是什么?尼采的回答是:人是“尚未定型的动物”。这一回答和萨特的“人的存在先于本质”有相近的味道。难怪有人说,尼采代表了存在主义的先声。尚未定型,人正是借此而同其他动物区别开来,并且战胜了其他动物。其他动物在物种上都已固定,没有发展的自由了。人却不然,他没有一成不变的既定本质,他可以自己改变自己、塑造自己、创造自己的本质。
人的未定型性和寻求意义的执拗性正是人的伟大之处。从某种程度上说人是“痛苦的创造物”,因为在探索多方面的可能性时,必然“充满矛盾的评价,从而充满矛盾的动机”。但是,尽管痛苦,终归值得,人因此而更显其伟大。
正是因为“痛苦的创造”,人又被尼采比喻为“自己的一个实验品”。每一次的实验,无论成败,都会化成自己的血肉,成为人性的组成部分。评价和寻求意义的行为非同小可,选择一种可能性意味着排斥了其他可能性。正如美国诗人弗罗塞德所写的那样:
黄昏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我选择了其中一条,
留下一条改日再走。
可是我知道每一条路都延绵无尽头,
一旦选定,就不能返回,
从此决定了一生的道路。
其实人生之路又何止两条,人只不过永远是在选择。人应当是永远不定型的,人的每一个自我创造的行为的同时创造出了再创造的自由。
人要为自己的生命提供一种意义,这意义超过生命的本身的意义;人的自我创造需要一个目标,这个目标高于人自身,这就是人的自我超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