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曾和同事展开了一次激烈的讨论,其实内容很简单,大致是学习古文和英文到底哪个更重要。
我的观点是古文一定要学,英文纯属自愿。而对方的观点是英文一定要学,古文根本没有必要。当时辩论的形势是一边倒,本来就拙于言辞的我完全没有反驳的余地。我同事是这么说的:你看,现在中国已经和世界接轨,英文是国际语言。你学会了英文很多地方都会变得十分便利。无论是工作上的交流,还是日常生活中的买卖交易都是如此。相反你学古文有什么用?那些个之乎者也,诗词歌赋现在谁还在用,即难懂又不实用学他做什么?
他说的很有道理,客观的讲我这个同事的想法基本代表了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思想,尤其目前青、少年群体。对不对呢,目前看来很对。但我总觉得什么地方不妥,当时一下子说不出来以至于被质问的面红耳赤,如今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我将自己的看法写下来与大家共同斟酌一下。
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就有“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口号。所谓的新文学和旧文学在当时泛指很多,不过放在今天咱们只取所需,单单讲“白话文”和“文言文”。所谓的文言文就是本章所指的古文。之所以要提到这件事是要说明在二十世纪初中国文化界就已经提出了反对以古文为首的旧文学的使用,而倡导国人运用更自由的,更能表达个性的新文学。说到这里恐怕支持我那位同事观点的人要沾沾自喜了:“看到了没有,古文本来就没什么好学的。人家新文化运动里就已经提出了这个观点,可见我们的想法没有错。”
是吗?新文化运动的确摒弃了古文不用,但从来没有说不学。我相信鲁迅、胡适之流也深知如果古文包括一切旧文学要统统抛弃的话,那么旧中国的历史也不复存在。持相反现点的人一定又会说:“旧中国的东西不存在就不存在了,反正也没用,糟粕的很。”一门语言的价值绝对不能以有用无用来做评判的标准,同样以古文为代表的所有旧文学也不能笼统的被归为糟粕摒弃在历史的长河中。
要说到用处,古文的确不及英文,这是有目共睹的。可问题是中国人就算不学英文,英文也不会灭绝,但如果中国人不学古文呢?谁又出来继承它?英文没有了中国这块使用地它照祥还是英文,因为他的诞生地英国并没有消失。可古文没有了中国这片土地就当真什么都没了,古文一但消失将会伴随着一大片中国传统文献的失落。我们常说“学以致用”,但学未必仅仅就是为了要用。他还伴随着传承和铭记。虽然鲁迅,胡适之流极力推广白话文,但他们古文上的造诣却是相当深的。
学,未必要用,我们大可学而不用吗?对于古文的学习实则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让所有学习它的人都知道我们中国历史上原来还有将文体这么运用的一种方式。
如果古文彻底在中国的教育历史上消失,不出三代中国将无一人再会古文,三代之后大部分中国文献不得不要靠国外大学或汉语言研究所来进行分析。这不是危言耸听,而不学英文绝对没有这种顾虑。当然我也不是说英文就完全不要学,英语只是一个工具,一种记录信息的文字,如果个人喜欢或者觉得有用你大可以去学习,没有必要强制推广到全国每个人的身上。而相反古文则必须人人学习,哪怕不用,你也要知道。因为它对于我们中国实在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说到底,中国人的根就在故文里面!
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古文与英文的战争”,其实这实则是一场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流行文化的较量。很不幸的是,在这场博弈中我们的传统文化正在遭受着严重的打击。而很普遍的一种思想就是——传统文化的不实用性。
这是一种很愚昧与无知的想法。愚昧是因为其眼光之浅,简直就是毓目寸光;自私是因为拥有这些想法的人只顾自己一代的方便却无所谓下一代乃至整个中国千百代非物质文化的存亡。歌舞伎、相扑、能乐,甚至是武士道哪项实用了?可它们却被日本人很好的保存了下来,构成了现代人认识日本传统文化的一种依据。同样以古文为首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是这样,它们早已跳出有用无用的范畴,而是一种代表国家历史、传统文化的象征。
可放眼下来我们中国这点做的并不好,今天你可以抛弃古文,明天你就可以抛弃京剧昆曲!一层层下来,该扔的都扔完了,你叫我们的后人用什么来认识自己国家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叫外国人如何为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所折服。
然而,像我同事那样的人就会说:“啊哟,这种事情不会发生的呀。你管好现在,你管好你自己就行了,这种东西又不是靠你一个人就能拯救的。”
我也希望这样的事不会发生,可我不知道他们为何就如此有信心的确定未来的事。从这些人的话中我明白了一点,我错了!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国人的确保留了一些传统的文化“精髓”,那就是:
“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网友评论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多精华,是现在人们所匮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