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要写点关于背影的事,一直未能下笔。总怕会被人与朱自清老先生的《背影》相比,怕写不好污了这美好的词汇。于是,加了个新字,加以区别。
虽然加了新字,但还是绕不开老先生的《背影》,老先生用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勾勒了父亲背影后的慈爱和父子情深。而我,写得是儿子的背影。
龙应台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恐怕是世间所有父母与孩子必然要发生的事吧。
儿子的背影图,第一帧是在刚上幼儿园的第一天。怕他哭闹,于是商定我和老公一起把他送到幼儿园的巷道口,由老公带他进去。从街口到校门有大约50米长的巷子,于是我心情复杂地站在巷口,看着父子俩一高一矮的背影一步一步向前。清晨的阳光把两个背影映成了一副油画。儿子个头才刚刚超过老公的腰线,而这却是两个人最舒服的状态。他不需要弯腰,伸出右手让孩子拉着,儿子也不需要高高举着,小手紧紧攥着爸爸的小拇指(这是老公的经典牵手法,对我也是这样),穿着他自己特别喜欢的那套上红下灰的卫衣,背着紫色本体黄色镶块的小书包。老公不紧不慢的步子,儿子两条小腿略带小跑努力跟上的步伐,一步一步向前。站在街口满腹担心的我,“他能适应吗?会不会哭?会不会和小朋友玩?”,一句句自问。就这样看着父子俩迎着阳光,一步一步向前。看着金色的背影,看着第一次要和其他人一起待几个小时的孩子,比断奶时的愁肠更复杂的滋味让这印象印在了心里。太阳升起来了。
后来的故事就是,儿子趁老师被其他哭闹的小朋友弄得焦头烂额时,偷偷溜出来跑回了家,幸亏幼儿园离家近,幸亏我们每天要路过幼儿园,路线他是知道的,幸亏爷爷在家,回到家还告诉爷爷,他是看没汽车才过马路的。特别感激的是,惊出了一身冷汗的爷爷,坚定地把他又送了回去。避免了老师受处分,还让孩子明白了上学是必须的。从那以后,儿子一路上学从来没有过无故逃学的事发生。
第二帧背影图,是五年级。儿子老喊腿疼,我以为是生长期缺钙,正流行的葡萄糖酸钙吃了三个月,喊疼有增无减,皮肤表面又没有异样。去医院一查才知道左腿膝盖侧面长了个软骨瘤。医生说“得马上手术”,还解释这种病有两种,良性和恶性。我腿都软了,可恶的老公笑了,“不用做亲子鉴定了,是我的儿子,连骨刺的位置都一样。”。我哭笑不得。可是,看着他腿上将近五公分的伤疤,心里怎么都轻松不起来。
虽然属于小县城的医生之家,对于手术不陌生,但儿子太小,于是到市医院快速入院,检查,手术日子也很快就确定了。手术前一天,老公才请到假赶到医院。心里埋怨了几千遍、强装镇静的我终于背着儿子大哭了一场。
晚上,几乎一夜未眠的我,看着憨憨睡去的儿子,祈祷了无数遍。一贯慢热慢凉自诩为镇定自若的老公也被我的无数个“万一”弄得有点小慌张。
第二天八点,先是护士来消毒备皮(皮肤局部消毒),后是麻醉师来订对过敏史、看孩子的状态,可一直不闪面的主治大夫让我心里一直在打鼓。
八点四十,手推车进来了,宽大的病号服已换成了睡袍式,光溜溜的儿子被一声不吭的男护士放到了车子上,被推进了电梯,长长的走廊我们一直小碎步跟着。不敢多说一句,只听见老公在和孩子有一搭没一搭的说着什么打仗的话,老觉得他说得是不咸不淡的不合时宜的话,想阻止他,可是又怕吓着儿子。关键是我除了“勇敢点”也不知道说什么合适。
手术室的门开了,儿子小小的身体裹在宽大的蓝色条纹手术袍里,圆圆的脑袋,小小的光脚丫翘着,还笑着回头看了我一眼,心被揪了一把,可脸上还笑着。门缓缓关上了,眼泪一下子掉了下来,又怕影响其他人,只是紧紧地抓着老公的手。那一刻,就明白这是儿子一个人的战斗。那一刻还没有明白怕影响大脑只用局麻会是怎样的刻骨铭心。
手术顺利,当晚麻醉药散去,儿子泛白的小脸,紧咬的嘴唇,使劲抓着床边的手指因为用力略显发青,额头上、鼻尖的汗细细密密。手足无措的我想抚摸他,仿佛这样才能帮他,可被他烦躁地喝停了。于是眼睁睁看着,无奈无助地看着。有些路,需要一个人走。
能下地走几步时,已是腊月二十八了。听着外面不时的鞭炮声,他嚷嚷着要去买花炮,我们给他买回来的都不行。他爸出去采办年货了,他非要出去自己买,好说歹说都不行。想想手术受罪的样子,可看着和我差不多的个头,我决定用自行车载着他去。熙熙攘攘的年货市场,货摊一家连着一家。花炮摊前家家都被大人小孩围着、挑着,我推着个自行车,没地方停更没法往里挤。只好让他自己去看。远远看着。他微微单薄的身体,牛仔羽绒服显得宽大,一瘸一拐地在人缝里小心翼翼地往里钻。还未宽厚起来的肩随着每一步明显不平衡,看着其他孩子利落地窜进窜出,突然鼻头发酸,“健康就好,健康就好”在心里一遍遍回响。那一刻我只想要一个健康、快乐的他,全然把平日里严苛的学习要求和自以为是的教导抛到了脑后。
多少年后,我一直想,那一刻我就是一个柔情母亲。多好啊!只是在他又能活蹦乱跳时,我又成了“黄老师”。又开始了不厌其烦的督促和见缝插针的教导。在无数次的“战斗”后,我回响起一瘸一拐的那一幕,就咬牙“我不能让他想起我就想起黄老师,就让他想起我的饭菜,健康就好”。
高三那一年,正发愁学校离家远,学校大发慈悲给直系亲属上高三的教师提供低租金单身宿舍。于是我们住进了宿舍楼,沾老公教研组长的光,儿子住进了教学楼办公室的套间里。隔着小花园,10米宽的穿行道左面是教学楼,从宿舍楼二楼尽头的窗口刚好能看到儿子住的教学楼五楼办公室的窗户。每当他情绪不佳时,晚上心神不定的我总会去看看那个教学楼上唯一亮灯的地方。那时候笼罩在黑漆漆的夜色里的那盏灯份外地明亮。
高考考点就在一中,儿子就不用从校门口过安检,直接去考场。我们不便陪着,于是就在窗口看着他一步步走出宿舍楼,我精心挑选的很素净的格子衬衫、他喜欢的蓝色牛仔裤、白色旅游鞋,开始发育逐渐宽起来,厚实起来的肩让看上去他高高大大,精精神神地迈着大步向前走着,甩着手,快拐弯时,心有灵犀般地回头看了看,那一刻,他是出征的将士。那一刻,我知道,很多路,要一个人走。
顺利考完试,他就宣布,“我和同学商量好了,去南方打工。就去他哥打工的东莞”。因为刚好有老公发小在东莞,老公又不表示反对,他的倔强我心知肚明,只好同意。又偷偷打电话嘱咐朋友照看。不放心他的同学,让他带着同学来家里玩,仔细观察有无不良习气,儿子心领神会,戏说“你是入错行了,该去当警察的”。我只好强词夺理“你懂个啥?!”。他回了一句“你是我妈才啥都懂”。
临行前,我做了好多好吃的,一个劲劝着多吃点,可他们俩吃得心不在焉。老公没事人样,去上班,连句再见都没有。好像他出去玩,晚上就回来了。我干气没哲。
课本掏出来就成了背包,自己收拾了两三件衣服,简单的洗漱用品就成了全部家当,其余的多一件都不拿。我只好收拾了一包水果和零食,硬塞给他同学。强装镇定,他们开门,出门,我没有追出去,直奔阳台。
正午的阳光热辣辣的,两个少年背着包,他还是那件格子衬衫,蓝色牛仔裤,白色旅游鞋,背上多了一个背包,手里拎着塑料袋,太阳将身影拉成了一个惊叹号,大步走出了小区,一步一个惊叹号。我还以为他会回头看一眼,可是头也不回地出了大门,拐了个弯,看不到了。我只拍到了那个迈出大铁门的背影。
那天,我发了个朋友圈,“儿子看世界去了。”。
那天晚上,我翻开龙应台的书,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从上学,一步比一步远,终于成了故乡的过客。就像娘说的,“成了老家的亲戚”。我不知道我给父母一个怎样的背影,我只知道,我的背上有期待,有爱。如今儿子也成了“亲戚”。
所有人都是从母子/女合体到各自分离,到独立自由,我们应该是独立的世界。彼此依靠,各自欢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