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兆丰老师的专栏这个礼拜讲了一个概念叫“投资加速器效应”,分为理想版和现实版。他用了一个例子,即随着制鞋厂订单的变化,厂家决定什么时候追加投资,来说明什么叫理想版的“投资加速器效应”:
一个工厂销售量的轻微变化,会导致它对机器的投资率产生剧烈的变化
慢慢理一下,意思大概有两点。
第一点,假如工厂有1台机器,一台机器一个月能生产10000双袜子,好,现在接到一个11000双的订单,那么厂家就必须增加投资再购置一台机器。这样,企业为了销售量轻微的增长,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就发生了迅速、巨幅的增长。
第二点,新增的投资行为跟需求的增减量无关,而是跟增减的变化率挂钩。每个月的订单增量若是增长减缓,虽然量也在增加,但厂家投资的行为也会放缓。
薛兆丰老师说这种投资加速效应理想版是很有用的,可以解释和演绎企业对固定资产的投资,也能根据企业的行为来预测整个社会对经济周期的预测。
可是,现实生活中,难道订单一增加就要马上买个新的机器么?厂家那么傻不知道外包啊?或者甩单给别的小厂做?
所以还有个现实版,这个才是真的好玩。薛兆丰老师用的是“人们心里会对投资加速器效应打折扣”这么形象的说法,其实就是人们对待经济波动会怠慢一下,不会一有需求增量就马上大额投资固有资产,而是采取很多办法来应对:
比方说,客人来以前先煮好一锅饭,这叫库存的办法;比方说当生意减少的时候,不急着把所有的设备都卖掉,等一等、看一看,这叫空置的办法;比方说那些特别火的餐厅,不随便开连锁店,因为好的厨师不容易找,食物的品质不容易控制,他们宁愿让顾客在外面排队;又比如说明明应该买新的机器了,但工厂还是要再等一等,延长设备的折旧时间凑合着用那些旧的设备。
从经济的角度看,这些方法其实是不好的,但是从信息不对称(人们不知道需求增量能持续多久)角度来看,这些做法利大于弊。况且,这些增加的需求都是“易耗品”的需求,而要投资的却是“耐用品”,这就会产生投资错位。所以人们面对突如其来的需求增量,“愿意”慢一点反应,容忍一点库存、一点过剩、一点供不应求的现象。
我们看看为了出国旅游一趟,就要发誓报班苦读学习英语的人,为什么总是失败了。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出国旅游一趟是突如其来的易耗品需求增量(不会一直待在国外),但具备英语技能却好比是“耐用品”(具备了技能就能长期受益)。会英语这个技能是极其耐用的,是需要巨额投资(时间、金钱、经历)才能获得的,若是为了易耗的几次旅游而出巨额投资,那未免也太夸张不切实际了,所以也真的没人能成功。不过人们面对经济波动不是会“从心里面打折扣”么,所以满足“投资加速器效应”的做法就是:上网看看视频,学几句旅游外出必备的英语短语,买一本《xx旅游英语速成》凑合一下就行了,毕竟出国旅游,旅游才是重点。
还有一些漂亮的女孩子,每年春天来临就开始认真规划:为了夏天能穿比基尼去沙滩玩耍,从现在开始要健身节食,改变身材。跟速成旅游英语不是一个概念么?健身是一种生活态度,是需要长时间有计划地锻炼,辅以健康饮食,自律的生活习惯而带来的改变,哪一项跟“应急”挂钩,都是极其“耐用”的因素。每年夏天去沙滩玩耍的时间加起来也不超过10天吧,聪明的人怎么会做出这种夸张的错位规划呢?
不过,如果是通过一次出国旅游,你发现了英语的妙处,你计划以后每年都要出国旅游学习,可能未来要去国外工作,要读一些英语原版书等等;每年夏天都决定要去海边度过,想正确管理自己的身材,让自己变得健康美丽等等,那么,这些“突然“增加的需求量,就会变成“持续”增量。就像第一个例子,工厂每年都会按一定比例增加订单量,并且这个增加的比例也在增加,那么厂家肯定是愿意投资购买新的机器的,通过投资,技术得到发展,工厂的生产力提高。
所以,从长期来看,既然学英语和健身是要花费巨额,并且是一定值得投资的技能,那么就可以悠着点,不搞什么速成(时间投资是必须的,哪里存在速成一说?),重新分配自己的资源,慢慢规划,不断打磨习得,平均成本也会降下来。
个人的一些感悟,生活中所谓的浮躁,“浮”,本质就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理解太片面,不深刻;“燥”,就是只有短期的概念,不相信长期时间的力量,加起来,就感觉自己缺失方向感,不知所措。学一点经济学知识,用经济学思维可以帮助理解事物真实是怎么发展的,一旦清楚了规律,遇到问题,就可以采取“短期应急”或者“长期应对”的办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