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巴金《随想录》有感一
在2019年的现代文学史课上,王明航老师推荐读一读世纪老人巴金的作品《随想录》。前几天在现代文学史拓展课上,张群老师也详细讲到了《随想录》中的几篇文章。
打开这本书,看到老师的推荐文章《我的名字》,还是被深深地震撼。这篇文章是巴金八十岁时发表在香港《大公报》上,真诚而朴实的文字把我带入了那个不可思议的年代~文革。在文中,巴金回忆那些日子“说不清自己是怎么熬过来的”,提起来至今都“不寒而栗”。在1966年的一天,巴金突然由“堂上客”变“阶下囚”,甚至有一位读者说巴金这个笔名要不得,是四旧。在那些日子里,自己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脑子里只有“罪孽深重”四个大字,在批斗会上,人们要“砸烂”巴金的“狗头”。而作者只想躲在名字后面过清闲日子,只想改换名字,让大家忘记自己……读了这篇文章,除了震撼,我感受到更多的是作者字字句句发自内心的呼喊,言论的自由,人性的尊重,在那个疯狂的失去理智的年代,是件多么奢侈的事情!
外面的雨还在淅淅沥沥的下着,像极了陕南的天气。放慢自己的脚步,沉下心来,读一读《随想录》,听一听作者的心声,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读巴金《随想录》有感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