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随想录》——读书笔记221】
【巴金《随想录》——读书笔记221】2005年10月,101岁的一代文学巨匠巴金去世。巴金在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到1986年的8年间,写作了150多篇随笔,总题为《随想录》。书籍的简介是这样的:
“巴金走了,这是他最后留给我们的著作,这部书里,老人用一世纪的人生经验,以说真话、说心里话的真诚态度,审视历史,剖析自身,以最直白的语言,把他一生追求完美,追寻进步的理想,还有他和同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们的人生际遇,最真实地呈现给我们,他痛苦的回忆,深刻的反思,不仅揭露极左思想给那个时代带来的荒谬的罪恶,也勇敢地反思着自己曾经的人格扭曲……
中国有五千多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数不胜数的优秀文字作品传诸于世,但自明清严酷的文字狱,更经以言论治罪,以思想治罪,甚至以莫须有的腹诽治罪年代的洗礼,肯说真话,敢说真话的文字,实是少之又少了,因此,一部《随想录》,更显难得和可贵。”
巴金在文革期间被批斗抄家关进牛棚强迫劳动,他在《随想录》中说:“在抗战的八年中我常说自己“身经百炸”,没有给炸死是侥幸。在“文革”的十年中,我常说自己“身经百斗”,没有“含恨而死”,也是幸运。”
1986年8月1日,香港《大公报》发表巴金的随笔《“文革”博物馆当建立》的随笔: “最好建立一个文革博物馆。我相信那许多在“文革”中受尽血与火磨炼的人是不会沉默的。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决心:决不让我们国家再发生一次“文革”,因为第二次的灾难,就会使我们民族彻底毁灭……只有牢牢记住“文革”的人,才能制止历史的重演,阻止“文革”的再来。
【巴金《随想录》——读书笔记221】 【巴金《随想录》——读书笔记221】【心得】
百岁的巴金,见证和记录了中国二十世纪的风云变幻。我曾在九十年代读过《随想录》的大部分篇章,至今还留有不少印象。
巴金这本《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用质朴而直白的语言,表达了他对文革的批判、对历史的反思、对痛失亲友的追忆,对自我人性的拷问,充满着作者的忏悔自省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巴金关于建立文革博物馆的建议,显得空谷足音,显得弥足珍贵,虽至今没有实现,但他的这部《随想录》,其实就是用真话和良心话建立起来的揭露“文革”的“博物馆”。
巴金在三十年代,在二三十岁时创作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用文学生动语言控诉了封建思想和制度对生命的摧残,奠定了他一生的文学成就。
巴金在七八十年代,在七八十岁的年纪写下的《随想录》,用平白质朴的语言揭露了极左思想和政治对人性的摧残,从而奠定了他一生的人生高度。
巴金不愧为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在巴金的追悼会上,中共中央以及总书记胡锦涛和前任总书记江泽民都赠送花圈表示悼念。
一江春水向东流!
2018年10月11日再读有感
【巴金《随想录》——读书笔记221】 【巴金《随想录》——读书笔记22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