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不光小孩子,成人也会提到关于成长的问题。
什么是成长?成长就是自己的知识、见解、见识、能力有了提高,超过了过去。这就是成长。一般来说,教育、学习是成长的最普通的方法。我们今天要谈的是被动式成长。
被动式成长是指在生活中,本来没有事先思考,预料,然后被动经历了一些事,获得的成长。被动式成长由于结果的不可预料性,常常表现为挫折和痛苦。
曾经看过一个故事,说是有一对夫妇,男的结婚后好吃懒做,不体贴妻子,又不思进取,妻子沟通无效,争吵多年。妻子最终绝望,放弃了对丈夫的劝诫,离婚了事。
过了两年,这个前妻无意中看到前夫重新找了个伴侣,发现前夫对现任妻子体贴有加,十分温存,跟两年前判若两人。便打听由来,得知的消息是,当年的离婚对前夫重重一击,打击非常大,前夫忽然醒悟过来,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种种行为举止,痛改前非,后面如同脱胎换骨一般,成了一个尽职尽责、有情有义的好男人。所以不久又找了个妻子,由于吸取了之前的教训,变得非常懂事。
前妻感慨,当年自己也常常苦口婆心劝诫丈夫,要学会承担家庭责任,要学会体贴家人,但是前夫充耳不闻。最后导致自己满身是刺,不得已用离婚这种相互伤害的方式结束了这段婚姻。而自己相当于是一株仙人掌,伤刺了自己,也伤刺了别人,但最终让别人幡然醒悟,改过从善。而自己也是伤痕累累,成了别人生命中的一株仙人掌。听了这个故事,无不令人唏嘘感慨。
这个故事也就是一个被动式成长的经典案例。前夫一意孤行,拒绝反省,拒绝成长。最终是在被动地受到了打击过后才真正开始反思,然后开始改变,开始成长。
其实,生活中太多这样的事情,我们可以总结为:没有伤害就没有成长,或者也可以说:不见棺材不掉泪。
我们每个人小时候因为自己弱小,所以会主动寻求父母、师长的教育,会主动学习、成长,在我们长大以后,我们的自我变得强大起来,同时我们也变得固执起来,绝大多数人因为种种原因,就放弃了主动成长。
旁人的劝告,不听,父母的告诫,不听,朋友的话,不听。非要自己去经历一番,搞得头破血流才会理解别人的用心,才会修正自己的认知,才会真正有所改变。
从前的我,经常熬夜,也天天睡懒觉,从不锻炼身体。我弟弟经常叨叨,劝告我,要加强体育锻炼,要重视身体健康,我觉得他话多,不以为然。2013年生病后,情况凶险,把我着实吓坏了。自己终于去找到老师,学习太极拳了。
人如果没有发现事情真正的价值和重要性,往往就是无动于衷和不以为然的。这是人的基本弱点,人人都有。所以,古训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告诫人们要居安思危,但是事实上,没有几个人真的放在心上。大部分的人,都是事后诸葛亮,都是事后才明白的。
我比较认同王阳明的“事上练”的说法,意思是说人的成长要靠经历一些事情才更有效。单单靠语言,靠文章,靠说教,往往影响力不足。但是呢,这个“事上练”也是要分成两种情况的。一种是主动去在事上练,一种是被动等待事情到来。第一种因为有心理预期,会提前做好准备,会让结果变得好一些。第二种没有思想准备,被裹挟在突如其来的事件中,猝不及防,往往搞得手忙脚乱,一塌糊涂。甚至带来惨痛的损失,遭受重大的挫折。
我们要认识到,被动式成长是大部分人的通病,也不可能完全避免。毕竟生活再怎么防范,也会有意外。但是我们要从被动式成长的痛苦当中有所反思,修改为主动式成长。主动式成长就是主动去进行一些危险系数低的尝试,做一些有所突破的事情,经常读书学习,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多结交朋友,开阔自己的眼界。当一个人的眼界打开以后,他的判断能力、预测能力会同时提高,也就减少了被动式成长发生的几率。
我们懂得了这个道理后,首先可以先改善自己,其次,可以用来帮助别人。关于帮助别人这一点,我认为应尽量减少说教,尽量让别人去经历一些事。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得不到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只有一个人真正想要求知、求证、改变的时候,你再去启发他、帮助他,他才听得进去的。
而大部分人,你必须让他去经历一些事,他才会有所改变,才会有所醒悟的。只不过,我们很多时候眼睁睁看着他受苦受挫折,也只能一声叹息。
毕竟,我们都是这样走过来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