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初识北大精神

初识北大精神

作者: 精进的医生 | 来源:发表于2020-09-19 06:42 被阅读0次

2020年9月18日  星期五    晴

我很幸运成为北京大学医学部国内访问学者培训班的一员,我们这个班的学员有中组部、教育部、人社部等不同部门培养的学术骨干,大家都是学医的,目标都是一样的,就是在一学年内,在北京大学的各附属医院内进行全脱产学习,以临床为主,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参与教学和科研活动,我们有“一对一”导师负责带教,而且有硬性要求:前期要有研修工作计划,中期要接受主管部门检查,结业时要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完成一篇综述或学术论文。

我们这个班有一百多人,来自全国各个地区、不同民族,从事内、外、妇、儿等各专业、各学科,五湖四海的兄弟姐妹们一下子就聚在一起成了同班同学,于是在接下来的这两周每个工作日就在线上听北大的老师讲课。我们这个班里还有班长、副班长、组长、宿舍长等班委会成员,还真是那么回事儿,感觉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一切都是那么新奇和快活,青春的热血似乎重新回到身体里流淌。做为北大的学员,我们还可以享受校外图书馆数据库资源,真的非常nice,因为北大的藏书应该是除国家图书馆以外馆藏最丰富的。

北大的确有它永恒而独特的魅力,这两天听北大医学院的大教授的课以后,这种感受尤为深刻。我想北大在我们中国读书人心中的魅力来自历史、更来自历史的漫长行进中形成的北大精神。

下午听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主任安友仲的课《浅谈重症医学》后感触颇深。安友仲教授经历过2003年的非典,亦经历了汶川地震、天津港爆炸等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在新冠疫情在武汉爆发后,今年2月初安教授做为北大援鄂医疗队专家组组长就踏上了武汉这个水深火热的疫区。已年近花甲,临行前很多人劝他勿赴前线,但作为医生,看着前方有难,难以冷眼旁观。当时他说:医生亦凡人,我没法做到“神医”般的妙手回春,只尽匹夫之责,吾心无悔。

他给我们谈了自己三十多年的学医的体会,随着科技进步,医学也飞速发展,因为显微镜的发明,300多年前发现了微生物,100多年前发现产后败血症是由链球菌感染导致,体内感染性休克是由“内毒素”导致的。一个小小的显微镜对于医学的巨大推动作用由此可见一斑。以前的世界是一个知识匮乏的世界,而现在是知识爆炸,信息驳杂,成天大量的信息扑面而来,不是专业人士有时真的无法辨别真伪的。所以,对于我们这些在临床上摸爬滚打多年的医生现在需要的不仅仅是积累知识,我们现在缺乏的不是知识,而是胸襟和眼界,要去开拓思路、提升临床境界,多看看别人做得和自己不一样的地方,多琢磨琢磨为什么别人会这么做,多吸取别人的精华。

刚开始学医的那几年,尽可能多地记忆教材的知识点和老师传授的内容,那时候,没有任何基础,一穷二白,只有遍地撒网、尽可能多地补充知识,多读专业书,不断做加法,不断积累,把书由薄变厚。就像小孩子成长阶段,这个时候人体代谢快,要不断去吃,去吸取各种营养,这样才能身强力壮。

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需要的就是提纲挈领、抽丝剥茧,将看似复杂、毫无头绪的知识用归纳总结出来,把生理、解剖、生化、病生、病理、药理等基础知识融会贯通,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同时,我们还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切入点去审视学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择其要者而学习,不断做减法,要把书由厚变薄,不要什么都去学,什么都不精,专业领域还是会停滞不前。就像人到中年以后,不能总像孩子一样毫无节制地吃,这个时候人体代谢缓慢,身体吸收不了,只会让脂肪堆积起来,导致发胖,不能产生更大的作用。

同时千万不要纸上谈兵,而要理论联系实际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把所学知识转化成你自己的东西,才能发挥知识本身的作用。知识就像珍珠一样,并非越多越好,那一堆珍珠摆在那里,有什么美感呢?而是合理选择大小不一、颜色各异的珍珠,用线把它串联起来,搭配成最适合自己的项链。

我们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学会思考,需要用思考的线把珍珠一般的理论知识串联、融合起来,“学而不思则罔”,“行成于思”,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做好“生命守门员”、“健康守护神”。一个医师绝不会仅仅是知识的匠人,只会当搬运工,而是教师、管理者、科学家、伦理学家、哲学家,虽然这条通往医学高峰的道路崎岖又艰险,但值得去攀登、值得为此付出大量努力和汗水的。

安教授还谈到了他对医院的认识,他觉得医院就像是一个集中诊治的大剧院,病人是下面的观众,而内外妇儿等临床医生就是舞台上的演员,那些知名专家就是名角儿,观众都是冲着他们去的。而影像、病理、检验、麻醉、重症医学等就是灯光、设施、道具、音响等舞台基础,虽说舞台的基础决定了演出的质量、种类、规模、可见度,决定了整个演出的水平,但是,观众来剧院是看演出、认角儿的,而不是看舞台的。因此,做为基础的舞台也只能做内外妇儿等名角儿角儿的支撑而已,本身只能像蜡烛一样默默无闻燃烧自己。

说得真是形象、生动啊!没有这些影像、病理、检验、麻醉、重症医学等等科室的强有力的支持和协作,哪里会有临床医生像舞台上的明星被病人一直追随呢?“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做为辅助科室的医师就有这种牺牲和奉献精神的,他们心甘情愿默默为临床医生付出自己的辛勤劳动,他们真的非常伟大的。安教授就是其中站在顶端的旗手,为重症医学摇旗呐喊,是北大优秀的教授和医学家,他让我初识北大精神。

今天看到一则小道消息,是说北京一个大学生为了消除杂念、去除人欲、一心一意考上北大研究生而挥刀自宫了!太离谱了,真的会去走火入魔去练葵花宝典了,这简直是重现东方不败的悲剧,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果真是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当然,这个事件非常极端,是个小概率事件,一个人没有健全的身体和心理,哪里会来什么成功?然而,从中也可以看出北大在年轻人心目的魔力。记得曾经在一个地铁站看到一则广告语,大意是这样的:这是通往北大的地铁,是抵达梦想的地方。真是让人热血沸腾的。不过,人还是不能太执着,有些东西属于你的,怎么也跑不掉,有些东西不属于你的,你再怎么追求也是求不到的。

北大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是"五四"所倡导的科学与民主精神的发祥地。1917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延揽了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一批杰出人才在北京大学就职或任教。蔡元培说:“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北大有着无比光辉的过去,当人们喋喋不休地畅谈北大精神的时候,钱理群先生独具慧眼。看到了当下问题之所在,他说北大精神只不过是北大人一个美丽的梦。梦想将永远是梦想,这是不言自明的道理。但是有梦总比无梦要好一些,起码我们还有一个心中的追求。

相关文章

  • 初识北大精神

    2020年9月18日 星期五 晴 我很幸运成为北京大学医学部国内访问学者培训班的一员,我们这个班的学员有中组部...

  • 北大精神

    浅议北大精神 林齐模 收录于《北大讲座》第十七辑(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年4月版) “北大精神”是北大发展历史...

  • 百年五四,北大精神

    1、北大精神溯源 关于北大精神,我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在我之前,有很多人,尤其是北大人已经写过很多关于北大精神的文章...

  • 北大精神(随笔)

    那天阳光正好,偶然机会来到北京市东城区第二图书馆分馆角楼图书馆。 对我来说,这是一处陶冶情操,丰富头脑,静心净心的...

  • 读书|北大精神

    《我心归处是敦煌》樊诗锦 这本书是樊女士的自传,透着对敦煌莫高窟无尽的热爱和坚持。我被作者坚强的毅力打动,也为这些...

  • 改善中国人一盘散沙的良剂

    1918年,两人在北大教授杨昌济先生的家里初识,当时的梁漱溟已是名人,是北大哲学系讲师,毛泽东则在北大当图书管理员...

  • 避讳与北大精神

    避讳与北大精神,这两个话题似乎风马牛不相及 ,很难扯到一起 。可近日北大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我的看法。 一向...

  • 精神寻梦在北大

    柳哲 时光飞逝,北漂京城,游学北大,转眼二十余年。一年一度高考季,抚今追昔,感慨万端!我秉承北大精神,追求真理,披...

  • 追逐北大的道路

    北大,我向往的人间天堂! 这里是人间最美的地方! 初识北大,是在2007年冬季一个晴朗的早晨。这里阳光和煦,微风拂...

  • 看新闻事件,观人生思考

    北大女生包丽自杀,原因是其男友牟林翰(2019届北大本科毕业,现为北大硕士,曾任北大34届学生会副主席)对她“精神...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初识北大精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orjy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