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讳与北大精神

作者: 蕙语兰心 | 来源:发表于2018-05-06 19:27 被阅读336次

     

避讳与北大精神,这两个话题似乎风马牛不相及 ,很难扯到一起 。可近日北大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我的看法。

一向不怎么喜欢抱着手机看时事的我,偶尔地被北大校长校庆时读错字的消息吸引了视线 。

2018年5月4日,北大欣逢双甲子校庆,这对于北大来说,是件值得庆贺的大事情。北大校长林建华的演讲自然倍受关注,可林教授居然将鸿鹄之志念成鸿hao之志。本来嘛,中国文字学博大精深,读错几个字也不算什么。真诚道歉,及时改错,大家还是会原谅林校长的。而且,北大校长将常见字念错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也是自然不过的的。但让人不解的是,没多久,林校长读错字的文章都遭删除。

诸多公号、私号,但凡与此消息相关的文帖,均皆被删,只空余标题赫然在目。

避讳与北大精神

这样的情形反而引人联想:是谁删了这些文帖?为何要删除?是怕这样的文章传递“负能量”吗?删了之后大家就不会再关注评论这样的事情了吗?

在中国,避讳之风由来已久,为尊者讳,为长者讳,也算是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吧。可时至今日,媒体资讯如此发达,这样的删避讳,究竟有多大的作用呢?反而显示出不敢面对头上癞疮疤的阿Q精神。

不久,北大校长的道歉信则四处传播。因为传播范围太广,我们不妨全文引用,以供学习。

        北大校长的道歉信
亲爱的同学们,
很抱歉,在校庆大会的致辞中读错了“鸿鹄”的发音。说实话,我还真的不熟悉这个词的发音,这次应当是学会了,但成本的确是太高了一些。
我想,我的这个错误会使很多同学和朋友失望,觉得作为一个北大校长,不应该文字功底这样差。说实话,我的文字功底的确不好,这次出错是把这个问题暴露了出来。
上中小学时,正赶上文革,教育几乎停滞了。开始的几年没有课本,后来有了课本,也非常简单。我接受的基础教育既不完整、也不系统。我生活在内蒙古的一个小农场,只有几十户人家。现在人们很难想像当时的闭塞状态,农场离县城几十公里,距离虽不能算远,但乘马车要一整天时间。当时不但没有现在发达的互联网,连像样的书都很难找到。最近,我刚出了一本书《校长观念-大学的改革与未来》,其中还提到了当时的情况:
“文化大革命开始时,我小学五年级,几年都没有课本,老师只是让我们背语录和老三篇。十几岁时是求知欲最强的时候,没有其他的书,反复读毛选和当时一本干部培训用的苏联社会主义教程。我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最初都是通过读毛选和后面的注释得到的。《矛盾论》和《实践论》当时都读过,中学政治课又学了一遍。一分为二、对立统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等,这些概念都滚瓜烂熟,也深深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思想观念。”
我很幸运,77级的高考语文考试作文占了80分,词句和语法只有20分,否则我可能就考不上北大了。我只是在考试前的几天,读了一本语法方面的书,刚刚知道什么是主语和谓语。语法概念不清,上大学之后学英语也多费了很大的劲。
我写这封信,告诉大家这些,并不是想为自己的无知或失误辩护,只是想让你们知道真实的我。你们的校长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也有缺点和不足,也会犯错误。另外,我还想告诉大家,我所有重要讲话,也包括上面提到的那本书,都是自己写的,其中的内容和思想都是我希望大家了解的。
我是会努力的,但我还是很难保证今后不会出现类似的错误,因为文字上的修炼并非一日之功。像我这个年纪的人,恐怕也很难短时间内,在文字水平上有很大的进步了。
真正让我感到失望和内疚的,是我的这个错误所引起的关注,使人们忽视了我希望通过致词让大家理解的思想:“焦虑与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反而会阻碍我们迈向未来的脚步。能够让我们走向未来的,是坚定的信心、直面现实的勇气和直面未来的行动。”
再次致以歉意!
                        热爱你们的校长,
                                    林建华   
应该说林校长的致歉信还是真诚的,毕竟是北大校长,承认错误的胸怀和勇气应该是有的。可是在许多网友为之点赞的同时,也有很多人提出了更大的质疑。他们的质疑整理起来主要有三方面:

其一,演讲稿应该不是林教授本人写的。而且,如此重大的演讲之前,不做充分的准备,于情于理都难以自圆其说,明显有不敬业之嫌。

其二,文革期间所接受的基础教育不系统且不全面,这确非林教授本人之错,可时隔30多年,今日依然将“鸿鹄之志”,读为“鸿浩之志”,这就很难再归因于文革期间基础教育的不完善不系统了。身为北大校长的林教授,难道不应该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吗?

其三,北大校长似乎对北大精神理解不够透彻,居然说出“焦虑与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反而会阻碍我们迈向未来的脚步。能够让我们走向未来的,是坚定的信心、直面现实的勇气和直面未来的行动”之类的话。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责任感,不是首先体现为一种焦虑感吗?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难道与质疑没有关系?北京大学民主与科学的思想传统,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也体现为质疑的精神吗?因此,致歉信这样的结束语,让人对林校长的真诚大为怀疑。林校长表示,“真正让我感到失望和内疚的,是我的这个错误所引起的关注……”恕我浅陋,林校长难道认为他的错误不应该引起大家的关注吗?

批评的帖子被删,致歉的书信被传,如此做法是要为作为尊者长者的林校长避讳,而美化彰显林校长知错认错的诚恳态度吗?再回到开头说的避讳上,倘因为北大非同平常学校、北大校长非同平常校长就不敢直面错误、害怕引起关注,也实实在在是有违北大民主科学精神的。

相关文章

  • 避讳与北大精神

    避讳与北大精神,这两个话题似乎风马牛不相及 ,很难扯到一起 。可近日北大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我的看法。 一向...

  • 名字与避讳

    避讳是中国古代一种常见的现象。因为古人的姓名和今人不同,上古时代的姓名其实包含了四个部分:姓、氏、名、字。其中姓和...

  • 北大精神

    浅议北大精神 林齐模 收录于《北大讲座》第十七辑(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年4月版) “北大精神”是北大发展历史...

  • 百年五四,北大精神

    1、北大精神溯源 关于北大精神,我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在我之前,有很多人,尤其是北大人已经写过很多关于北大精神的文章...

  • 河南退档与北大精神

    2019年7月10日,北大招生办在河南省招生过程中,出现了第一次录取时,仅录取前6名第一志愿生而将两名成绩为542...

  • 初识北大精神

    2020年9月18日 星期五 晴 我很幸运成为北京大学医学部国内访问学者培训班的一员,我们这个班的学员有中组部...

  • 北大精神(随笔)

    那天阳光正好,偶然机会来到北京市东城区第二图书馆分馆角楼图书馆。 对我来说,这是一处陶冶情操,丰富头脑,静心净心的...

  • 读书|北大精神

    《我心归处是敦煌》樊诗锦 这本书是樊女士的自传,透着对敦煌莫高窟无尽的热爱和坚持。我被作者坚强的毅力打动,也为这些...

  • 避讳

    中国人有一个习惯,就是有些事情可能是这样,或将来可能会这样,甚至真正就是这样,而且大家都知道是这样,但大家...

  • 猪肉味道与北大清华精神

    有一句俗话,叫“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 说的是,有些事不必亲历,也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没吃过猪肉的,对...

网友评论

  • 凤尾竹笋:北大校长只是一个宝座,阿斗也可以坐,北大精神却是几代人的努力凝聚的,不会因为校长读错一个字而损毁。两者不能混为一谈。愿林校长谨慎言行,敬畏北大。
    蕙语兰心:@凤尾竹笋 妙哉此言!
  • 徒忧子:我们的国情就是特别,名人犯了错,各种势力几乎是不约而同地替他掩饰,遮盖,然而一旦他们觉得掩盖不住的,就会一起来踩他。
    蕙语兰心:@徒忧子 嗯,也算是国粹吧!
  • 梗田无虚: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蕙语兰心:@虚无田埂 真理一旦为权利所用,就会变成奴仆。

本文标题:避讳与北大精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dour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