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都将过去,未来的不会到来。
你有没有读过一篇爱情小说作者居然是鲁迅?
如果你认真读过这篇小说,你会觉得曾经看过的所有相关题材都是那么不足为道。
——题记
不由得想起曾经风波不断的《后来的我们》不论电影好坏,票房是否作假。单从个人角度来看,预告片让我觉得又是一个无病呻吟悲春伤秋的纪念片。
纪念片—是我为青春大电影取的别称,这种层出不穷卖情怀卖人设甚至卖导演的电影,总给人一种“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力感。
同时一次次的证明了我国大众的审美情趣被包装过度的商业电影不断地拉低底线。不但为我国的电影事业担忧,更为国民逐渐失去对美的鉴赏能力感到不快。
美的形式多种多样,就像你我的人生,各有千秋。
今天我的主题不想谈电影,也不想谈美。今天只想和大家聊一聊小说,鲁迅的小说。或许有同学看到这里已经头皮发麻,你知不知道我被鲁迅折磨的那十二年?!
我也曾以为我了解鲁迅,不就是中国的脊梁吗?不就是写出了很多深刻难懂拗口的白话文吗?五四运动的领袖外加名人警句大王吗?
虽然读过不少课本中的鲁迅,看过很多纪念他的文章和诗,比如“有的人活着但他却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却活着……”,却仍然控制不好自己的脾气。
彼时读鲁迅年纪尚幼,不知其味。等到再读时,忽觉醍醐灌顶,以前看不懂的内容现在好像有所理解了,姑且不说这个理解是否是鲁迅本意,只是你突然发现自己能够从他的作品里看出点什么了,是什么呢你也说不清楚,一种像玄学的东西,只能自己体会。
最近读了他的没有发表的关于爱情的小说《伤逝》,内心久久不能释怀。就是短短一篇文章,故事也非常简单明了,读完之后就被笼罩在一种心灵不适的状态里。然后就自虐地再读了一遍,里面对人性的剖析到了至深至暗的地步,真实得有些残酷,让你不得不真实地去思考你自己。
《伤逝》是涓生的手记,小说的主人公涓生,不是鲁迅自己的故事,但确是鲁迅时代的社会发生过的事。
意义就在于小说是一个彻底的悲剧—讲述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官方解读是迫于封建礼教社会产生的悲剧,我倒是觉得即便是在现在这也依旧是个悲伤的故事。除却社会和时代的影响,还有一层是人性的夹击和主人公本身对待生活的态度导致的悲剧罢。
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你看,我想现当代中国没有比鲁迅厉害的作家了。
小说的开头便是男主人公涓生的忏悔,“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在慢慢地铺陈下,我们知道女主人公已经死了。
故事开头就奠定了悲凉的基调,绝不给你太多希望也是鲁迅文章的一贯特点。最开始这里还是有一丝希望的,后来白描子君的长相,“于是就看见带着笑涡的苍白的圆脸,苍白的瘦的臂膊,布的有条纹的衫子,玄色的裙。”一副五四运动后新式女青年的形象就跃然眼前了。
子君认识涓生后,便不断地拜访他,听他讲新文化、新道德、新观念,并深受其影响,并与之相恋。
之后子君说出小说中最勇敢的一句话:“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这种勇气在还被封建礼教糟粕桎梏的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社会已是离经叛道,即使是放到现代社会都这么铿锵有力,也不是每个人都敢说敢做的。
接着,子君与涓生一起寻住所、筹款子,并不顾亲朋的反对而同居,建立小家庭。
这大概就是全文中最美好的部分了。两个反叛的青年反对包办婚姻、自由恋爱,不顾一切地要在一起。
“去年的暮春是最为幸福,也是最为忙碌的时光。我的心平静下去了,但又有别一部分和身体一同忙碌起来。我们这时才在路上同行,也到过几回公园,最多的是寻住所。我觉得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一不小心,便使我的全身有些瑟缩,只得即刻提起我的骄傲和反抗来支持。她却是大无畏的,对于这些全不关心,只是镇静地缓缓前行,坦然如入无人之境。”这里可以看出子君因为爱如此无所畏惧,不惧闲言碎语和异样的目光。反倒是涓生有些胆怯和懦弱了,这或许就是后面悲剧的一点点端倪。
后面子君为了自由和爱众叛亲离,文里写到“和她的叔子,她早经闹开,至于使他气愤到不再认她做侄女;我也陆续和几个自以为忠告,其实是替我胆怯,或者竟是嫉妒的朋友绝了交。然而这倒很清静。每日办公散后,虽然已近黄昏,车夫又一定走得这样慢,但究竟还有二人相对的时候。我们先是沉默的相视,接着是放怀而亲密的交谈,后来又是沉默。大家低头沉思着,却并未想着什么事。我也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不过三星期,我似乎于她已经更加了解,揭去许多先前以为了解而现在看来却是隔膜,即所谓真的隔膜了。”
可以看到就是这样两个炙热的灵魂待在一个屋檐下,少了神秘和私人空间也不由得开始乏味起来。
之后子君逐日活泼起来,养了四只小油鸡和花白的小八狗阿随,同时也很快陷入家务之中。两人不再有风花雪月的交谈和情趣,他们的爱情也未能“时时更新,生长,创造”。这样的日子平淡无味,但只要有爱,子君便能坚持,日子就可以照旧过下去。
这种情景放至今日多少有些感同身受,身边不乏为了爱义无反顾的男男女女。关于有情饮水饱的故事也听过不少。结局也不全是悲剧,我不去判断这种是好是坏,我倒同意孔庆东说的“人必生活着,爱才能有所附丽”,就像没有植根于肥沃土壤的树不能长成参天大树,没有阳光照射的向日葵不会盛开,没有海洋的船只无法乘风远航。
纵然没有人能挣脱琐碎的日常一直过绚丽的生活,再通脱的人也需要有一口饱饭,涓生和子君也不能一直饿着肚子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
不久,涓生为当局所辞,他们便生活无着。在柴米油盐又窘迫的生活里,涓生对子君的爱情也随之消减以至最后消失。
两人都对对方和生活产生了怨怼,但唯一不同的是子君有爱就能活,涓生却要追求真和浪漫的生活,这些被家务困苦折磨的子君不会再懂,涓生渴望分离的生路又不便说出,只好外出躲避。迫于生计,子君宰吃了所饲养的油鸡,放掉了所喂养的狗,也摧毁了所有的期望。
最后,涓生对子君坦露自己不再爱她的真实想法。
“……况且你已经可以无须顾虑,勇往直前了。你要我老实说:“是的,人是不该虚伪的。我老实说罢:因为,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但这于你倒好得多,因为你更可以毫无挂念地做事……”我同时豫期着大的变故的到来,然而只有沉默。她脸色陡然变成灰黄,死了似的;瞬间便又苏生,眼里也发了稚气的闪闪的光泽。这眼光射向四处,正如孩子在饥渴中寻求着慈爱的母亲,但只在空中寻求,恐怖地回避着我的眼。
我不能看下去了,幸而是早晨,我冒着寒风径奔通俗图书馆。 ”
这一段对子君情绪和眼神的描写十分精妙,脸色先是灰黄,后苏生,回避涓生的眼,像一只受惊的小鹿,在寻求虚无的一丝慰藉,却什么也寻不到了。
在人吃人的社会里,没有爱的子君便也没有了生的希望。
涓生新的希望就是分离,和子君分开,他不愿再虚伪和空虚。
后来她便被其父亲领回了家,并在无爱的人间死了。当涓生得知实际上是自己说出的真实导致了子君的死时,他追悔莫及,于是,长歌当哭,凄惋地唱出了自己的悔恨和悲哀,写下这篇手记,为子君送葬。故事到这里已经完了,或许在现在看来这就是一个渣男的自我忏悔。如果就这样简单粗暴的理解,便失去了悲剧美的意义,古今中外但凡涉及情与爱不过就是辜负与被辜负的事,那还有什么探求的意思呢?
我们换个角度来看一个人的需求,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安全、社交、爱与尊重、自我实现。
涓生和子君刚在一起时生活没有那么困难,生理和安全需求勉强满足,这是两个人爱的土壤。同时两人处在你侬我侬的热恋期,可以直接忽略社交需要,转而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爱与尊重,双方都处于极度反叛又渴望爱的阶段,更高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也都暂时放下。
但由于生活越发为难,周围都充斥了鄙夷不屑又不怀好意的质疑。涓生和子君被琐碎的日常和穷苦的生活折磨,失去爱情的土壤,两人也不再渴望了解和倾诉,社交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成功打败爱与尊重,就像你不会去向一个乞丐寻求理解和帮助,你也同样不会去向一个习以为常的人寻求尊重。
这关键就在于人处于困境时更喜欢读历史读典籍,喜欢读些看似没用的东西来抚慰自己的心灵,用理想来麻痹自己。
简单来讲就是梦想离我比爱遥远。人嘛,在困境中更易产生这种想法,比起身边唾手可得的爱,我更愿意去追求我的梦想,追求自我实现。人活一世或多或少都得到过爱,却不是每个人都实现了自我,拥抱着自由。所以总有前赴后继的人去往生路。
人性如此,一直坚持真实的涓生坚持了他的真,一直坚持反抗和爱的新女性子君坚持了她的爱,但结局却只有一个虚空,用真实换来了虚空存在。他们所面临的困境在当时是无解的。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无法避免的悲剧。
子君因爱而死是一个悲剧,涓生放弃一生信念“真”也是一个悲剧。
涓生在小说的最后写道,“但是,这却更虚空于新的生路;现在所有的只是初春的夜,竟还是那么长。我活着,我总得向着新的生路跨出去,那第一步,——却不过是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我仍然只有唱歌一般的哭声,给子君送葬,葬在遗忘中。
我要遗忘;我为自己,并且要不再想到这,用遗忘给子君送葬。我要向着新的生路跨进第一步去,我要将真实深深地藏在心的创伤中,默默地前行,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导……”
接下去的生路,遗忘和说谎是涓生的皮囊,也是鲁迅的伪装。鲁迅在他的文章小说里或真或假的写着自己和别人的事,写出他的深恶痛绝和满怀希望。
等你到了可以读一读鲁迅的年纪,你会发现人要深刻的快乐很难,人要快乐却很简单。二十多岁的年纪我不会懂马东那句“人生底色是悲凉”,也不会明白李诞“人间不值得”的深意。我真希望我永远都不要懂,不要用遗忘和说谎去走出一条生路来。
小说里用词精准,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就将涓生和子君的故事娓娓道来。鲁迅的文章素来经得起反复咀嚼,适合在人生不同阶段读一读。
在娱乐至死的现代社会,偶尔不去追求快乐,不去努力,不去看那些有用的书,停一下给自己找点难堪和不愉快的竟成了我近来最渴望的体验。读鲁迅把这种体验发挥到了极致,毫不夸张,每次读完鲁迅的小说都要阴郁好几天,字字诛心。一些小说的情节反复回荡在脑海,有时让人觉得周遭的一切反倒显得不真实起来。
我需要写出来,把这些总是冒出来的想法用文字载体的形式收集起来,放在一个盒子里。才能不至于打扰到现世生活。
最后用北岛最悲伤的一句话结束今天的致郁之旅。
“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
~~~~~~~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