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重点:品人物形象 悟名著魅力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今天我们继续走进三国故事之《草船借箭》。回顾故事的主要内容:起因—经过—结果,串联概括为主要内容。
生回答,师总结。
过渡:读名著要了解其精彩的情节,还要了解其塑造的人物形象。这篇文章成功塑造了四大人物形象,周瑜、诸葛亮、鲁肃、曹操。
二、品读人物
学习任务一:自读1-3段,勾画相关语句,体会人物特点。
交流:周瑜有什么特点?
生:心胸狭隘,心怀妒忌。
诸葛亮:将计就计,立下军令状,自信沉着。
出示人物对话PPT,揣摩人物心理。
角色扮演:诸葛亮,周瑜。
师总结:关注人物言行,体会人物形象。
学习任务二:默读4-9说说哪些地方感受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勾画批注。
生先自学,小组交流,再上台汇报。
小组上台汇报:诸葛亮神机妙算体现在:识人心 知天文 晓地理 懂地理 会安排。
师:追问文中哪些地方还体现识人心。鲁肃(忠厚老实)和曹操(生性多疑)的形象跃然纸上。
过渡:通过抓住关键句,了解到诸葛亮神机妙算体现在识人心、知天文、晓地理、会安排等几个方面。诸葛亮神机妙算不仅借到了箭,后面还借到东风。
三、对比阅读
原著和我们学的课文不一样,原著在课后链接,读读你发现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1.语言,
2.人物角色。
原著在46回。三国演义是著名的章回体小说,原著共有120回,每回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通过读回目可以了解故事主要内容。
如:
四、课堂小结
读《三国演义》实际是读~~~。
没有读过的孩子,课后建议读一读三国。
这节课不仅学习了《草船借箭》这个故事还学习了品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关注人物言行,抓关键句,对比阅读,借助资料。希望孩子们课后可以用这些方法去读其他几本名著。
教学反思:以上是简略的教学回忆录。这篇文章是五下第二单元学习古典名著的第一篇,文章是经过改编的,部分学生对《三国》故事和《草船借箭》这个故事都有所了解,也有极大的兴趣,为了让更多孩子对名著感兴趣,也能学到一些阅读名著方法,那本节课教学设计重点在于让孩子学会抓关键词句去品读人物特点。第一课时,初步走进三国,了解作者,解决字词,熟读课文,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为了让第二课时更流畅,第一课时我还专门听写了一些关于人物形象的四字词,细读了故事的起因,但是不能铺垫太多,为了让课程生成更自然,但我发现太相信他们来,因为之前在其他班级试讲两次,该出来的人物特点孩子都能出来,课堂教学节奏紧凑,师生之间文本对话精彩,时间也合适,给我造成了假象,以为自己班级学生更熟悉,效果更好,然而忽略了自己班级学生本身基础薄弱,积累广、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孩子,敢于自信大方的并不多,因此这堂课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第一:学生预习没有做扎实,对课文内容不熟悉,起因、经过、结果有些孩子估计都只知道个大概,草船借箭的经过也不清楚。那么在品读人物形象时,有的孩子就游离在外。第二:勾画关键句,有的孩子平时没有养成静下心来,去勾画关键词句,比如在品读周瑜人物形象,我从哪里出看出来周瑜是心胸狭隘,心怀妒忌的人。在小组汇报时,诸葛亮神机妙算体现在哪里,也没有挨着去勾画寻找和批注,就开始急于汇报,因此汇报的效果并不好。
三、孩子上台不够自信,如在分角色表演时,有的孩子只想表演忽略人物角色应该用到的语气,其实昨天已经和孩子交流过,诸葛亮应该沉着冷静,胸有成竹,我抽到的学生没有到达到要求,因此再抽了一位,耽误了后面的教学时间。小组上台时,虽然几个孩子平时比较大方,但此次显得有点紧张,还有紧张板书写错了。因为平时很少用到四人小组,这学期第一次上台,难免紧张,还好在我顺势引导下与下面的孩子进行互动,成功地分析出了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后面环节对比阅读、拓展名著流程的时间显得有点紧了。尽管外人看起来课堂流程清晰,老师充满激情,师生生生有互动,但没有达到理想状态,留下很多遗憾。那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不能光备教材,钻研自己的设计,还要备学情,不能太相信学生,清晰明确地知道自己班级学生的差距,就同时要立足于平时的教学中,把细节做扎实,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到位,对不同层级的学生要有分层训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