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赵榴冰/ 徐杰《<骆驼祥子>导读课》课例观察

赵榴冰/ 徐杰《<骆驼祥子>导读课》课例观察

作者: 板栗李子 | 来源:发表于2024-02-27 07:31 被阅读0次

    赵榴冰/ 徐杰《<骆驼祥子>导读课》课例观察

    深圳/ 赵榴冰 杰哥的精致语文 2024-01-21 00:01 江苏 220人听过

    摘要:以徐杰老师执教《<骆驼祥子>导读课》为例,分析徐老师整本书阅读课的教学策略:寻找最佳共生原点,撬动课堂;聚焦经典片段,深入课堂;巧设课堂活动,丰盈课堂。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共生原点;经典片段;课堂活动

    整本书阅读教学常常存在着千头万绪,不知从何、如何教起合适的困惑。本文以徐杰老师于2023年3月在全国名优课名著导读专题活动中执教的《<骆驼祥子>导读课》为例,从选择共生原点、聚焦经典片段、巧设课堂活动三个方面展开品析。

    一、三易共生原点,精益求精

    共生原点是共生教学法的首创者黄厚江提出的。“所谓共生原点,既是共生教学展开的出发点,又是教学过程展开的支点,它还应该是教学活动的激发点。”在整本书教学中,共生原点的资源看似丰富,俯拾皆是。但要找到能够要起到串起整本书,让每个学生有话可说、将课堂活动层层推进,使思维步步深入的共生原点却如大海捞针。 

    在《骆驼祥子》名著导读课堂原点的选择上,徐老师“颠三才成四”,精益求精,不断尝试、颠覆并重建。第一次,徐老师以“祥子生命中的女人们”为话题开展活动,第二次以“车”为共生原点,第三次以“一个车夫的悲剧”为活动重点。每次共生原点选择都有具体的课堂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四次,徐老师选择了“钱”作为共生原点。从“女人”——“车”——“悲剧”——“钱”,共生原点越来越具有穿透力和生长性。第四次课堂原点是在前三次课堂原点螺旋式上升的基础之上催生出来的。

    以“钱”为基点,如何撬动整个课堂?课堂之初徐老师先引出书中反复出现最多的东西——钱,然后用话题的形式“本书中,写祥子与“钱”的文字,共有58处,哪个片段给你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让同学们畅所欲言,学生首次以“钱”为基点,从一个新的视角再次翻阅全书,回顾情节。此话题切合时代热点,拉近经典名著和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新颖而不突兀,点燃了学生阅读表达欲望。接着学生讨论“谁打破了祥子“拉车——攒钱——买车”的人生理想?”对于由金钱所支撑的梦想的破灭,学生们百家争鸣,各抒己见,据理力争。在这个过程中对文中其他主要人物进行了一一回顾,同时为课堂后期讨论祥子悲剧的原因做了前期的铺垫。然后,让学生看到祥子最终沦落为钱的奴隶:“祥子会怎么花这笔钱(卖阮明得到的六十元钱)?请你写一段他花钱时的细节和心理。”学生通过想象深刻感受到祥子的彻底堕落。学生看到前后祥子“改头换面”式的变化、触摸到美好的彻底毁灭、感受到悲剧的无情冲撞,不觉陷入沉思。最后课堂水到渠成地进入对祥子和祥子们悲剧原因的分析。以“钱”为线,从“攒钱”——“挣钱”——“谋钱”,徐老师引领学生回顾情节、剖析人物、探讨并延伸主题。步步为营,层层递进,节节生长。

    二、聚焦经典片段,归全返真

    整本书的阅读,一定要有泛读作为基础。同时,关键的精读也必不可少。精读可以让我们深入感受理解一本书的独特之处。远观必不可少,近察才能深得其味。如何选取经典片段进行聚焦式阅读,考验着一个老师解读文本的能力,从徐老师的课例中,笔者获得启发如下:

    (一)矛盾处

    孙绍振先生认为,任何作品内部都包含着矛盾。矛盾法就是要发现和抓住作品内部的矛盾深入分析,以揭示作品的奥秘。孙绍振把其分为两类,一类是隐性矛盾,这类矛盾常常得借助其他方法来解读;另一类是比较显性的可见矛盾。

    徐老师引领学生进行的第一处精读是祥子毫不犹豫为饿晕的老马卖十个羊肉包子的片段。这是一个隐形矛盾,很容易被学生忽略。前期的祥子省钱到极致,却心甘情愿主动为老马花钱。如何解释这一矛盾?师生进行反复讨论和追问,最后在老师引导之下,学生意识到:这样的情节不仅仅是通过对比突出祥子的善良,让人物更立体化,更是祥子在同情未来的自己。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自怜,是他梦想的动摇开始。这种动摇和自怜也为他后期的逐步堕落做了心理铺垫,是祥子悲剧的心理因素之一。

    (二)转折处

    古人写诗,注重章法。所以有了“起、承、转、合”的作诗之法。而且尤其重视“转”,能否转出新意,决定着诗歌的高低、成败。不但诗歌,小说中的转折也同样重要。台湾作家许荣哲在他的《小说课》有一个故事公式(靶心人公式):目标——阻碍——努力——结果——意外——转弯——结局。其中的转弯就是情节转折之处。《骆驼祥子》中祥子的命运有多次转折,其中小福子死是祥子彻底堕落的转折点,对祥子来说有重大意义。

    徐老师抓住这个转折点,重点品析祥子在小福子坟头的段落。解读祥子在小福子坟前的“泪”尤其精彩:“你读到了祥子怎样的‘泪’”。引导学生体味此时此刻祥子内心复杂的情感,学生从表层的绝望、悔恨不已、进入悲愤,然后钻入深层,感受到无助和自嘲。学生对文段的理解从标签化单一化慢慢转向个性化、多面化,从理性的分析进入情感的共鸣,在文本里越走越深入,于人物越读越亲近,不知不觉带入了自己,进入祥子的世界。

    (三)留白处

    留白是中国艺术作品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创作者有意留下相应空白,留下想象空间。绘画中的高超的留白可以达到“此处无物胜有物”的境界,而文学作品中的巧妙的留白也可以有“此处无字胜有字”的效果。既然有留白,就有补白。教学中恰当抓住这些留白之处,引导学生补白。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意图和情感,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更能活跃学生思维,促使学生深度阅读文本。

    课例中徐老师独具慧眼点出小说中“祥子如何花掉出卖阮明所得的六十元钱”这一留白,并要求学生补白。

    这三次聚焦、细读的巧妙不仅仅在于其文段的本身极具张力,或有矛盾,或是转折,或可补白,更重要的是三处文段恰恰是祥子堕落轨迹上的重要节点。

    为老马卖包子时,“信念开始动摇”——寻小福子坟墓时,“梦想彻底破灭”——怀揣六十元时,“人生的彻底堕落”。有了这些精读细品,再去分析祥子的悲剧原因时,有其自身性格这一因素就不在是无据可依了。

    三、巧设学生活动,循循善诱

    (一)强烈的激趣意识

    课堂上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设置也要充分考虑学情。名著经典大多时代久远,与学生存在天然的隔膜。学生有限的知识积累、阅读经验和人生阅历又将这一隔膜加厚。如何打通经典和现实的壁障,建立经典文字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增强名著在当下现实生活的生命力需要苦心琢磨。

    徐老师独辟蹊径,文章出现较多的“车”和“车夫”与学生生活相距甚远,“钱”却近在咫尺。课堂以人人都无法回避的“钱”切入,巧妙地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开启学生对整本书的情节的回顾。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之上,学生激情投入,各有所见。

    (二)充分的语言实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这样定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王尚文教授也强调: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和基本任务。语文的本体就是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我们只能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开始构建或更新学生的言语世界。与此同时,构建或更新学生的人文世界。

    1.咬文嚼字中,贴近人物形象

    咬文嚼字不仅可以是对文章中某个字词的反复咂摸,也可以是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寻觅妥帖的词语。徐老师引领学生寻求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祥子省钱的状态:

    师:祥子对花出去的每一分钱,其实都非常节省,如果用一个“省”钱,我就觉得力度不够。你觉得把这个“省”改成哪个字更好?

    生:我觉得这个省字可以换成“惜”钱。

    师:“惜”好像比“省”要更省一点,有没有更省的?省到了极致。

    生:我觉得可以换成“爱”钱。

    师:因为爱才惜的,但这个爱钱太宽泛。咱们这边有没有一个方言,一个人舍不得花钱,我们说这个人比较抠。

    从“省”到“惜”再到“抠”,在比较筛选中,学生感受到不同词语的差异,对祥子的金钱观也更加清晰,为下文讨论相互矛盾的花钱行为埋下铺垫。

    2.个性朗读中,感受人物情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人物之所感,最好的方式细读,更是朗读。分析、理解、感受,再以朗诵的方式展现。品读祥子在小福子坟前的“泪”,可谓千人千面。徐老师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之上,指引学生读出“泪”的情感。

    生:我觉得是悲愤的“泪”。因为……

    师:你觉得这段话当中,哪一句最应该读出悲愤的感觉?

    生:我觉得是最后一句:一领席,埋在乱死岗子。这就是努力一世的下场头!师:好像悲愤的味道还不太浓,你帮他再重新读一读,读出悲愤的感觉来。

    生:一领席,埋在乱死岗子。这就是努力一世的下场头!

    师:我觉得在这里同学们要注意的是,读这句话的时候停顿很重要。“这就是”还是“这——就是”,哪一种更能表现出悲愤的感觉?

    生:第二种。

    师:“努力一世的——下场头”是不是也要注意停顿,还是请你读。

    生:一领席,埋在乱死岗子。这就是努力一世的下场头!

    师:感觉好多了。一个农村青年无非就是想充满体力,能混口饭吃,但是现在连这一点的希望都没有了,悲愤的感觉。

    生:我觉得他可能流下的也是无助的“泪”,因为……

    师:你觉得哪一句话,无助的感觉很强?

    生:我觉得应该是“可是他的泪一串一半地往下落。什么也没有了,连小福子也入了土!”

    师:本来以为可以跟小福子相依为命的,现在连相依为命的人都没有了,自己不知道后面该怎么办。徐老师觉得还有一处“他只剩下些没有作用的泪”,你觉得这句话哪个字重读,也能读出无助的味道?

    生:只。师:对,你读读看。

    生:他只剩下些没有作用的泪。

    学生朗诵时,徐老师以“引”为主——“你觉得应该……”,力求避免直接给结论。学生在一次次个性化的朗读中深刻感受到祥子五味杂陈的心情,他的绝望、悔恨、悲愤、无助、自嘲都融在学生朗诵声中,也揉进学生的心灵里。

    3.细节补写中,探究人物命运

    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容,立足于阅读和写作的内在联系,积极开展读写结合教学,促使学生在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学习中,提升自身的语文综合素养。写是更高级形式的表达和交流,也是读的深化。

    徐老师这样设置写作情景:“请大家来想一想祥子会怎么花这笔钱?写一段话,这段话当中要有祥子花钱时的细节和心理。”并提供写作支架:按前后情节发展祥子会买什么?怎么买?买东西时候的心理。学生前期的泛读已经强化了学生对祥子本人以及当时社会的认知,老师带领下的细读培养了学生对言语的敏感力,青春期的孩子对于未发生的事情充满好奇心。这样的创作环境下,学生妙文频出。有偷偷摸钱出来买酒的,有反复打量左右才敢买鸦片的,有肆无忌惮为自己买棺材的,有边花钱边自我安慰这钱来得理所当然的……(此课堂生成摘自在徐老师在2021年在苏州中学的《骆驼祥子》导读课课堂实录)新颖有趣的课堂生成,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文字表达能力,丰满了人物形象,又在无形中让学生坠入祥子命运中。

    (三)注重思维提升

    徐杰老师强调课堂活动要有层次:“‘有层次’就是‘一块一块去落实’‘一级一级向上走’‘在文本中来来回回的行走,而平面重复、零敲碎打、手法单一、内容杂糅就是没有‘层次’的表现。”就是强调学生要在课堂活动要逐步提升学生思维,绝不能平面滑行。

    回看课堂局部,第一板块梳理故事情节。徐老师先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寻找自己印象深刻的关于钱的片段,然后聚焦讨论总结祥子对钱的“抠”。接下来让学生辩论祥子的“抠”和“慷慨”,在辨析中学生看到了更加真实立体的祥子,也看到了隐藏在祥子要强品质之下的自怜。

    再看课堂整体。从情节回顾到人物分析再进入人物悲剧原因的探讨也是步步深入。关于人物悲剧的讨论更是从“一个人——祥子”联想到“一类人——底层人民”,从老舍笔下的车夫们再延伸到现实生活的外卖骑手们。引发学生对现实的思考,课虽结束,萦绕学生心头的思考还未结束……

    品析徐老师的《骆驼祥子》导读课,受益匪浅。徐老师在一回回实践中寻求最优的共生原点,撬动课堂,让课堂有巧妙新颖有脉络,环环相扣渐深入;在一处处聚焦细读中,深入文本解读,于细节处见真知;在一次次恰当的课堂活动中,训练学生的核心素养,形成了丰富的课堂生成。深深地读,细细地教。徐老师的《骆驼祥子》导读课为整本书阅读教学指明一条道路。

    参考文献:

    [1]黄厚江.语文共生教学的课堂结构[J].语文教学通讯,2016(4).

    [2]孙绍振.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J].语文建设,2008.

    [3]孙绍振.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3]徐杰.精致语文:听徐杰老师评课[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21.

    注:本文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周》2024年第1期

    徐杰老师执教《骆驼祥子》导读视频课

    徐杰/ 《骆驼祥子》导读课堂实录(新版)

    徐杰/ 明明知道这个环节能出彩,但我还是果断跳过去——《骆驼祥子》导读课教学感言

    徐杰/ 车上东西太多,肯定拉不动——《骆驼祥子》二次备课感言

    名著总结课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以徐杰老师《骆驼祥子》总结课导读为例

    徐杰/ 《骆驼祥子》导读课的共生原点

    徐杰/ 《骆驼祥子》导读课堂实录(1)

    徐杰/ 《骆驼祥子》导读课堂实录(2)

    阅读 7086

    杰哥的精致语文

    人划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赵榴冰/ 徐杰《<骆驼祥子>导读课》课例观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ostz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