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昭君,我想记录我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今天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的第1361天。
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相信不少人肯定问过自己这个问题。今天分享一本关于人生价值的名著,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如果你走进过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图书馆,你会在俄国文学书架前,看到一尊由俄罗斯国立莫斯科大学捐赠的雕像,画面中的男人虽然脸颊瘦削,但目光炯炯,坚毅的眼神望向前方。
他就是今天分享的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在我们印象中,俄罗斯人大多长得高高壮壮,怎么这位作家先生看起来面黄肌瘦的呢?
这和他苦难的一生脱不开关系。1904年,奥斯特洛夫斯基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工人家庭。他年仅11岁就开始工作了,受尽了白眼与欺压,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名非法童工。
后来他上前线参加苏联革命战争。长期艰苦的战斗使他的身体健康受到了严重的损害。23岁时就全身瘫痪,24岁时双目失明,脊椎硬化,最终去世时年仅32岁。
就是这样悲惨短暂而被病痛折磨的一生,奥斯特洛夫斯基却用全身的顽强毅力,为全人类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用作品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他在瘫痪失明之后,很快振作起来,以自己的战斗经历作为素材,创作了半自传体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说诞生后获得了空前巨大的成功,仅1935年一年在苏联境内的印刷量就达到了200万册。人们在图书馆甚至需要排队等待借阅这本书。
出版后20年间光是在苏联,便用43种民族语言出版了150多次,更是早在1942年就被译成中文,成为了在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外国文学作品之一,说是家喻户晓也一点都不为过。
近一个世纪以来,无数的年轻人通过这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重新找到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小说主人公保尔在家乡烈士墓前的一段独白,至今几乎成为了千百万青年的座右铭。
书里说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这生命人只能得到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至于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至于因为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可以说是名著中的“金句王”,各种充满哲理的人生警句随处可见,每一句都值得被摘抄在笔记本上,用于励志奋斗。
虽然很多现今的文学评论家质疑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价值,认为其缺乏艺术性。但是不容置疑的是,这部作品的的确确帮助过全世界无数读者找回过活着的意义,度过了绝望的难关。而作者本人也早就成了一种钢铁精神的象征,他与病魔搏斗的勇气,与命运抗争的毅力,已经是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了。
不过,我们也很难把一位11岁就当了童工,一身疾病瘫痪在床,双目失明的人跟一位作家等同起来,他是怎么完成这部巨著的呢?
原来,奥斯特洛夫斯基自小好学,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之余,也经常阅读各种文学作品,还自学了学校的课程,所以他是一个相当有文化素养的底层工人。
在他最初瘫痪卧床时,他就借助写字板和模糊的视力写小说,等到完全失明之后,就通过口述,让亲人朋友代为记录,誊写书稿。每天他需要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他得记住小说的总体脉络,以及之前所写的句子和所用的词语。
为了抓住那些转瞬即逝的灵感,他经常整个晚上不睡觉,反复吟咏着脑海中的珍贵片段,精心锤炼了小说中的每一个句子。那时候也还没有电脑打字机,所有的稿子都写在稿纸上。
小说最初完稿时,奥斯特洛夫斯基还让家人帮忙寄给自己以前的战友,征求他们的意见,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唯一一份手稿还在寄给朋友审读的时候,被邮局给弄丢了。
这对于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是多么大的一个打击。可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就是钢铁意志的人,这种打击不会打败他,终于他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毅力和努力,造就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样伟大的作品。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卓越的红色经典,这部书中流露出的真实的人性之美,包括真实的亲情、友情、爱情,以及保尔从一个男孩成长为男人的整个心路历程是其最大的魅力之处。
正因为这部作品是奥斯特洛夫斯基,根据自己的真实生活经历所撰写,所以人物和情感也都透着一股真实的气息,读到深处,不禁潸然泪下。
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经典的名著总能给不同的读者带来相同的心理感受,因为真实人性就是共通的。或许有人会认为保尔是一个过于理想化的人物,生活中哪有那么充满激情,富有生命力的年轻人,居然甘心为了革命放弃享乐,奉献全部的生命,保尔难道是个机器人吗?
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保尔不是天生的革命机器,而是与你我一样的普通人。他的情感丰富,经历了爱情、友情、战友情、兄弟情,他的阶级感情是在不断的战争中培养出来的。
他对党的忠诚和信仰,也是在不断的错误和改正中成长起来的。他不是凌空而降的艺术人物,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灵魂人物。
小说从保尔的少年时代开始写起,我们认识的第一个保尔,只是一个调皮可怜的少年郎,因为在课堂上多问了老师问题,就被逐出了学校,四处打童工。那时候他也不知道什么是革命理想,只知道外出打工受欺凌的日子是真不好过,他想要摆脱命运的欺压。给所有工人农民讨一个公道。
正是这个朴素的理想,奠定了保尔一生的精神底色。我们看到的第二个保尔年纪渐长,初尝到了懵懂爱情的浪漫。他遇见了活泼,有教养,善良的冬妮娅,冬妮娅穿着水手服,笑起来眼睛是蓝色的。
保尔陷入了美好的初恋,来自不同阶层的少男少女小心翼翼地靠近。冬妮娅会在花园里等待保尔,保尔会为了见冬妮娅特地去洗澡理发。这种田园诗般的爱情令人向往,可惜美好的恋爱终究没能抵抗思想上的差异。
冬妮娅能爱上保尔这个穷小子,但她看不上整个工人阶级,两人只能遗憾错过。但悲剧结局也让这段感情更加真实,也更符合现实的逻辑。保尔也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革命者形象,反而就像是我们家的邻家小哥。
第三个阶段的保尔以骁勇善战的姿态出现在战场上,先是成为了侦察兵,然后又加入骑兵连,大腿受伤,感染伤寒,头部被弹片击中。战争的残酷迫使他经历伤痛疾病,但同时也锤炼了他顽强的意志。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在血与火的年代里,是在身体与意识的斗争中磨练出来的,剿匪、党团建设、铁路修建等等,保尔在每一项工作上都全力以赴,不畏牺牲。
事实上,这时的保尔也不过二十出头,这股冲劲是其生命力最原始的一种体现。同时,他也是莽撞而有正义感的。比如听到团队中有人在做坏事,就想办法制裁他,有时候气上头来就直接动手,和所有血气方刚的小伙是一模一样。
第四个阶段的保尔已经病入膏肓,他的病情再也没法隐瞒,每天辗转于疗养院、手术台与病床之间,虚弱、瘫痪、失明,一点点将他困在生活的铁环里。
这个时候他才24岁,却已经经历了太多常人没法想象的痛苦,但即便如此,身患重疾的保尔依旧向命运发起了挑战,破除重重阻碍,写出了一部英雄主义小说,重新回到了战斗的行列里。
读到这里,一个拥有顽强生命力的保尔形象已经跃然纸上。这种生命力是一个又一个不同阶段人物形象的整合,少年的悲凉,青年的横冲直撞与倔强,生命存续边沿的思索与回顾。不同阶段的形象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动态的保尔。
为了挣脱生命的枷锁,为了能够重新战斗,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你是否尽了最大的努力的呢?
保尔可以坚定地回答,我尽了最大的努力了。而相信读者也会对此深信不疑。保尔的形象已经超越历史,超越国界,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震动着每个人的心弦。
可能还是会有大朋友或者小朋友觉得保尔这个人物实在是太英雄主义了,甚至有点执拗,为了革命建设隐瞒病情,最后瘫痪失明。这是值得提倡的吗?完全拒绝享乐,甚至违背内心放弃感情也不应该吧。
这样我们就需要回到这部小说的特殊历史背景,其实正值俄国十月革命,需要鼓舞全国上下的年轻人,拿起武器反抗沙皇统治。在一个事关民族生死存亡的年代里,个人利益就需要让位于国家利益。就像抗日战争时期我们所推崇的战争文学,不是看它有多少文学价值,而是把它当作一种利器刺向敌人的心脏,也唤醒我们自身的国民意识。
现在的我们之所以觉得这些作品文学价值不高,是因为我们已经很难设身处地的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思考这些作品背后的意义。
我们现在有宽敞的教室,有成千上万漂亮的书籍,看起来已经不需要保尔这样的英雄,再为我们流血厮杀了,自然就不想再读这样充满苦难的文章了。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有句话说得好,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分明是有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我们永远需要保尔这样的英雄,这也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何百年来经久不衰的原因。
人无完人,保尔不是一个没有缺点的超人,他是来自我们身边的平凡英雄。他身上或许有某些缺点,但更有无数不该被忽视遗忘的优良品质。当你未来遇到任何困难时,只要你想一想病榻上的保尔,想想他在失明瘫痪的情况下,依然奋笔疾书,不放弃每一个斗争的机会,你难道不会被感动,被激励,被人类最原始的生命力所打动吗?
最后附上书中摘录的保尔语录分享给每个朋友。
钢在烈火里燃烧,和急剧冷却中炼成的,因此它很坚固。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在斗争和艰苦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并且学会了在生活中从不灰心丧气。
收起枪,别和任何人说。哪怕生活无法忍受也要坚持下去,这样的生活才有可能变得有价值。
在人生的任何场合都要站在第一线战士的行列里。
我的生活永远是有目的、有意义的,这就是为社会主义而奋斗。
理想对我来说,具有一种非凡的魅力。我的理想总是充满着生活和泥土气息。我从来不去空想那些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人活着,不追求生命的长度,而应该追求生命的质量。
天并不都是蓝的,云也并不都是白的,但生命的花朵却永远都是鲜艳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