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确是不寻常的一年。疫情期间,大家春节大部分时间都宅在家里。网上国内国际的新闻不断,也出现了各种不同观点。各种文章的具体情况就不再说了,其中有意思的是发现我们平常遇到的法律逻辑,其实在生活中也是同样适用的。在观点不同时,经过司法实践验证的法律逻辑在这方面的确应该经历过更多考验,也值得参考。举几个例子:
一、只有不同观点都能表达,沟通才有意义
民间产生的冲突,如果能协商或通过其他方式解决的,一般也不会到司法机关;但司法是冲突解决的最终途径。在法院审判案件时,无论原告或者被告都必须能够充分、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之后才能有判决;不可能只让一方发言就匆匆下判。但是,在网络上很多观点表达时,可以看到急迫不想让对方发言;以压制对方表达为荣,急了还经常会上粗口。其实,观点不同很正常;只有首先听到不同观点,才有沟通的意义。自己在那自说自话,不让别人说,不仅不符合“理越辩越明”的基本道理,而且那样真有意思吗?
二、有基本的是非观,沟通才有意义
网络上的争辩或碰撞,其实也是一种沟通。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大家融洽也不见得所有意见都要一致;对任何观点不假思索的一味迎合其实也是丧失自我的表现。既然争论也是沟通,那就要有基本的是非观:例如在司法实践中要经常考虑的正直(有无恶意)、平等、公平等。如果连这个基本是非观都不认,其实讨论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如果有人觉得世界上的灾难是值得幸灾乐祸的,你和他还有什么可讨论的呢?
三、做对事要能宽容,做错事要懂得悔改
其实观点之间的争论,目的是要最终有个基本认识,并不是要灭了失败那一方。就像在很多诉讼案件中,其实原被告可能都有过错;但过错大的一方最终就要多承担责任,也要有悔改之意(民事案件中的赔礼道歉或刑事案件中的悔罪情节)。当然,司法是最后的具有强制性的底线;但这并不意外着不打官司就可以不知对错,非要到黄河心才死。有时候看网上一些争辩,常有就算不占理也有“你能把我怎么样?”这类心态;或者自己考了20分,盯着99分的同学说“你不是也有没做对的吗?”。其实,输赢往往没那么重要;但是不是耍无赖,就有点重要了。
当然,另一方面,做对事要能宽容也很重要,因为争论的最终目的都是让我们生活的环境更好,相信基本没有什么人希望自己生活的环境变得更糟糕吧。如果得理不饶人,看不到自己也可能犯错,抓住别人一点错“死盯住”,其实可能也会背离争论的意义吧。
其实,这个世界的进步,都是有不同观点的争论一步一步推进的;两种不同的观点,就像阴和阳构成了我们生活的世界。如果能借鉴我们司法实践的“底线”原则,不论观点如何,自己能理性表达,也能理性让别人表达,看着这些观点碰撞,可能将会是更好的体验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