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扎特是一个神童,六岁就开始在宫廷里巡演,八岁就写出了第一首交响曲;但在17岁的时候他却在首都维也纳找不到工作,只能回到自己的家乡,甚至在他35岁英年早逝的时候处于破产状态。
莫扎特之所以会沦落至此最重要一个原因在于,他虽然年龄在增长,心智却依然不成熟。他生活在封建贵族社会的末期,还是得依靠贵族来欣赏才能活下去,但是他却对赏识他的国王大不尊重,认为国王不懂音乐,从而失去了稳定的收入;再加上他的社会能力失调,不会与人交往,也不会管理财产,最终导致了这样悲催的结局。
也就是说对于外部环境的变化,他不能尽快适应,还执着于自己的原有认知水平。
在我们的生活实际中,也有很多这样的实例:学校中那些学习特别好的学生往往在社会和职场上却并不是十分风光,反而是那些在学校中把老师搅得头疼的学生,在社会中却是如鱼得水。
长期生活在单一评价体系的人们适应性往往很差。只要离开了原本舒适的环境,他们很难重新梳理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来。
这就如同现在很多体制内的人一说创业就头大一样。他们惧怕进入外面云诡波谲的商业战场,害怕头破血流;即使贸然进来,原有评价体系内所得来的认知也完全不起作用,这会让其中很大一部分铩羽而归。
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广阔复杂的网络协同关系,我们要在社会中生存下来并且活得优秀一点,必须学会把自己嵌入一个新的网络中,并随之产生新的认知。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曾提出过的木桶原理或者说短板理论讲到,一个木桶无论有多高,它能盛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当我们进入新的环境,短板就会显现出来。这时候,任何与之相关的不足都是藏不住的。
嵌入新的网络就是一个“补短板”的过程。跳出原有的舒适区,在新的环境里努力往上攀登,解决认知不同问题,解决与新团体的协作问题,这样我们就能一步步强大起来。
反之呢?思维固守,牢守“刻舟求剑”的不变招数,迟早会被社会淘汰,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被“优化”,却毫无反抗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