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时候,喜欢吃火锅。到了一定年纪,就爱不起来了。
我始终不喜欢很多人一起吃的火锅。对我来说,五个人以内足矣。
火锅,是喜欢大家凑在一起温暖热火的样子,太多人的话,难免顾此失彼,照顾的人和事太多,我是应付不来的,吃了火锅,热闹了气氛,却冷落了心情。
对火锅食材的要求,我也没那么多讲究,因为我喜欢吃的就那么几样,平常的火锅店里都会有的标配,不用装腔作势的寻找。
今天上海大雨,忽然就想起吃火锅。
记忆深处的火锅有那么一次,现在想来都是深刻的。
很多年前的一个初冬,我和先生还没有结婚。我是北方人的胃,特别在湿冷的冬天,就是想要吃一口热热的炖菜或者火锅。白菜粉条炖肉,加点冻豆腐,或者是煮成火锅,也是这么几样,加一些豆制品和菌菇,便更是完美了。
那时候我们都在徐家汇上班,离我们最近的是南丹路上的小肥羊火锅,连锁质优,价格也不菲,对于刚大学毕业在上海租房住的我们,一顿一两百的晚饭确实是太奢侈了。
记得每天快下班饿了的时候,我就忍不住打开大众点评,搜索附近的火锅店,点了小肥羊进去,看看菜单,咽咽口水再默默地退出来。
有次周五下班,老公接我下班时说一起去吃点好的。那天傍晚下着小雨,我们小心地走在人行道上,生怕踩到一块活动的砖块,污水就会嗖的一下飞溅出来。走到宛平南路中间的位置,就飘来火锅的香气,路边的商铺二楼,有一家自助火锅店,每人18元畅吃,就抑制不住地馋了起来。
记得穿过一条油腻狭窄的楼梯,到了二楼大堂,我满脑子都被可以畅吃火锅的愉悦感充斥着。
大堂里很热,我们脱了外套,准备甩开膀子畅吃。说实话,18元的餐标,可选的食材并不多,但我喜欢的都有,厚百叶、冻豆腐、宽粉带......对我而言,这就是记忆中家乡火锅的味道。先生是南方人,在选择上和我不同,在经济效益上也更精明,他会选择为数不多的几项牛肉卷和虾,我觉得也不错。
18元的自助是这样点单的:入座之后首先有一张清单,勾选锅底和想要的菜品,一样一份不能多选,选了的就要吃完。之后不够的继续叫服务员加。菜上来之后,发现每一盘只有一小份,年轻人胃口好,吃得多,就只得不停叫服务员加菜,次数多了,也要被服务员翻白眼,这大概是他们约定俗成的服务方式,毕竟大家都不节制地吃下去的话,18元一位是要亏钱的。
我们坐在靠窗边的位置,一边吃一边看得到外面雨中行走的人。可以任意选择的食材,对面坐着自己喜欢的人,不限量地火锅和饮料,那个时候,我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年轻人是很容易满足的。餐桌上的油腻,食材的不新鲜,服务员的冷眼相对,对那时的我们来说,根本不算事儿,我们的注意力,都放在怎么变着法儿地把18块钱吃回来这件事情上。
为此,我们还制订了小计划,先吃一些不撑肚子但价格高的东西,比如虾和牛肉卷,印象中我们那天至少吃了十盘虾和五盘牛肉,当然,其实并没有那么多。接下来是菌菇和豆制品,菌菇的品类不多,只有蘑菇,那就吃冻豆腐和厚百叶,吃到豆制品,我是停不下来的,沾上厚厚的芝麻酱,别提多满足了。会不会长胖?并顾不上这么多。心里有的,只是对朴素食材的盲目狂热罢了。
饮料也是畅饮的,玻璃瓶的美年达的七喜,前半段的时候,我们小口喝,一定不能因为喝饮料而耽误了主菜。
八成饱的时候,我们不约而同地停下来了,但对自己的战绩并不满意,于是起了个名字叫“中场休息”,准备缓缓再战。
于是我们坐在桌边,看了看周边的人,对一些大胃王,我们确实自叹不如,扼腕叹息,于是决定调整策略,下半场以蔬菜为主。我们选择了菠菜、香菜、冬瓜、笋尖这样的食材,顶着胃吃了不少,但其实,这已经是硬塞了,但硬塞也要吃,这就是年轻人的倔强。现在想想,真是可爱又幸福。
一场火锅,被我们硬生生地吃了近两个小时,对我们两个胃口不大的人而言,抻长了战线,也是不易了。临结束,我们才敢敞开了喝饮料,我记得很清楚,那天我喝了三瓶美年达,先生喝了两瓶,一半都是在最后一刻喝下去的。
结完账,我们连坐都弯不了腰,下楼的路上,我们还不忘记总结今天哪里的节奏不对,还可以安排的更好。
虽然年轻,虽然没多少钱,但我能记得那晚满足的快乐,我们两个吃的肚皮滚圆,我搀着他的手,欢快地走在下雨的街上。
只是很久,都没有这么简单快乐了。
想着想着,仿佛在今夜的雨中,又看到那两个年轻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