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礼,现代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礼貌”。礼貌通常指的人有教养,待人接物方面有规矩。总体来说,算是个人的修养。不过儒家所谓的礼却不是如此,而是一套治理国家的方法。
孔子宣扬“克己复礼”,这里的“礼”便是“周礼”,即周朝的礼仪制度。周朝建立于公元前1046年,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那时周的制度已经实行了五百多年。为什么孔子希望能够“复礼”?
得益于人类这几百年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现代人已经默认社会有不断进步的倾向。不过这放在孔子生活的时代却是不适合的,那时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远不如现在。当我们剔除进步因素后,再来思考如何治理社会就可以更好的理解所谓的“复礼”。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人没有尖利的爪牙,个体的身体素质远不如猛兽。但人类显然强于任何的猛兽。人类的强大来自于组织力。人类有复杂的语言,共同的想象,思考能力远强于动物。当人聚在一起形成一个社会时,再不可同日而语。
人类结成小的部落可以说自然而然的,但是人类结成一个大社会则是不自然的。一个社会需要有凝聚力,让其中的人相信自己是其一份子。周朝自然没有民族国家的概念,但是基于血缘宗族的分封制也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孔子“复礼”是一种手段,这种手段的目的是构建一个超稳定的社会结构。孔子生活在春秋时代,周天子还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有较大的影响力。但是诸侯的力量已经后来居上。
有句话说”最差的秩序也比无秩序好“,人类是渴求秩序的生物。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最差情况是陷入霍布斯”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好一点便是战国时代的烽火不息。让社会更加稳定自然成为了构建秩序的途径。
孔子一定欣然于周朝在构建稳定社会的巨大成功。人被分成不同的等级,不同等级有不同的职能与道德要求。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每个人最重要的是出身。出身决定了在社会上的等级。为了彰显这样的等级,让所有人都不生非分之想。所以需要在日常的生活中,严守各种的规范。这些规范会不断强化人的等级观念,只要每个人都”认命“,干好自己身份内的事情,那么社会自然也就稳定了。这些规范就是礼。
现代人对于这套观念当然是嗤之以鼻,认为这样的社会没有竞争力,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跟不能忍受人于人之间的不平等。不过这在周朝并是自然而然的道理。
民族国家是现在时代的主流,公民是国家的主人。家天下的时代,国家是统治者的所有物。统治者的诉求是维持和加强自己的统治,在此基础上如果人民生活的更好算是锦上添花。
”复礼“是如何治理国家的解决方案,而且是非常直观的方案。只要国君能够严格按照各种繁琐的礼制来规定国民的日常生活,那么就能让所有人都不生出非分之想,国家也就久长治久安了。
但是显然孔子失败了,社会再没有回到曾经的“美好时光”。原因在于“礼”诞生时的土壤变了,有一种“用前朝的剑斩本朝的官”的荒诞感。孔子显然是明白这个道理的,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复礼”从此成为了一个精神符号,有人说嗤笑,亦有人心生景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