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按照统计数据来核算,应该有一半以上的人居住在城市当中。城市的集聚效应,生活的便利度,环境卫生的改良,等等这些都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城市也给我们带来了负面的效应。比如失去了和睦的邻里关系,没有了炊烟袅袅的人间烟火,涉及到个人,出现了浮躁,大量的抑郁等精神问题。
在写下本文开头之前,我是想写一篇读后感的。去年就买回来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迟子建著)的小说,翻看了十几页,就被不熟悉的年代、鄂温克族的游牧生活和絮叨的风格打断了阅读的兴趣。于是束之高阁,堆放在茅盾文学奖书丛当中。
前段时间,机缘巧合听到关于作者迟子建写这部小说的起因。作家和丈夫在漠河一带生活,丈夫是公务人员,令人悲伤的是作者丈夫因公殉职。作者带着莫大的悲痛开始写鄂温克族的游牧生活。故事以大兴安岭为发生地。时间跨度从清末到现代。
鄂温克族人过着狩猎,吃生肉,喝驯鹿奶,以物易物,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氏族里的人经常因狩猎、寒冬和难产等困难早逝、夭折。但是,他们依然敬天畏神,不管第二天因没有狩到猎物而挨饿,晚上还是会围着篝火舞蹈唱歌。
自己也处在中年危机当中,会迷惑、会彷徨,会挣扎,甚至失眠。不过读到书中关于部落要拆分带来的不安情绪,族长说到“让孤独的人和欢乐的人坐在一起,他们会觉得更加孤独,还不如让他们单独待着,那样还有美好的回忆陪伴着他们。”
又比如“两个人日久天长地坐在一起,会越坐越衰老。他们互相望着衰老的脸,心也就会软了。”
这两段话的前提是该部落有两个各怀恨意的人是否拆分开话题引起的。
读这部小说,对于逆境当中,或者人生低谷期的人来说,能够起到安定,通透和崛起的作用。而且是要在心境能够平复的状态下来读会更能感同身受。我想作者在写下每一个字的时候,也会含着泪水,才能写出如此深情和洞穿心扉的文字。
写到最后,该书让我体会最深的是,当我们深陷囹唔,或者人生低谷的时候,心存敬畏,敬畏举头三尺有神明,心怀感恩、善意,融进大自然,而且深知最后的归宿一定是尘归尘、土归土的时候,所有的烦恼、抑郁都会随风飘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