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状元们现在过得怎么样了?
无意中想起这样的问题。
把问题的限制放大,当年朋友圈中的尖子生都去哪了?
无意中看到小马宋老师推的新书《朋友圈的尖子生》,当时以为会给我这个问题带来答案。
当跟随着小马宋老师一个一个介绍他朋友圈里的尖子生的时候,却这不是一个好问题,也根本不算是问题,尤其是在错综复杂的网络世界。
![](https://img.haomeiwen.com/i1267015/ac86fd3186bb40de.jpg)
01朋友圈的真面目
人与人产生连结,人生就有了转变;
万物连结,人类生活就此展开新页。
——高通公司的座右铭
幸福是什么?
幸福感来自哪里,就来自我们与世界发生的联系。
——《全新思维》
当我们生活中的圈子不同,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
记得之前《得到》刚推出学习小组的时候,有意识的加了魔都群、笑友群、大学生等,一位魔都的律师加了我,因为同是笑友,又很漂亮,感觉很投缘的,而真实的关系只停留在打招呼的层次,然后就是朋友圈点赞。直到有一次因为遇到情况需要法律帮助,当时一下子就想起这位律师来,后来联系了,得到了帮助。
其实当时有很多方法可以得到法律援助,同学、网上打电话咨询、还有去律师事务所。而均衡隐私、效率和关系等原因,而选择只是认识的陌生人。
著名的社会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Mark Granovetter发现,真正有用的关系不是亲朋好友这种经常见面的“强联系”,而是“弱联系”。
相对来说朋友圈的点赞之交就是一种弱关系吧。
02别瞧不起复制粘贴
我们都知道中国刚开始成立那会儿,连一颗钉子都无法制造出来,现在想来真是非常困难。后来因为苏联的支援慢慢的实现了工业化,但是那时候还是没办大造飞机大炮,在一本军事杂志上说有一次解放军在东北和苏联对战中将一辆坦克履带炸了,当时苏联用火炮想要摧毁坦克,结果把冰层炸了,坦克沉了,在收拾战场的时候我们的军队捞起来了,从此中国开始了坦克时代。
是不是事实已经不重要了。重要是当我们没有的时候,就是要学会模仿。
我们照猫画虎、照葫芦画瓢。小时候看着爸妈学做人。中学时我们看着例题学知识点。
知识就是那些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成甲《好好学习》
你学习知识就是“复制”的过程,你因为知识改变行动就是“粘贴”的过程。只有知行合一,知识才真正属于你。
03做你人生的尖子生
有思想的人都寂寞,但有意思的人不会。
——《朋友圈的尖子生》
在知名广告人小马宋的眼中的尖子生是怎样的,其实普通人根本不会有深刻的理解,他们无疑是非常优秀的,《得到》CEO脱不花、百度最年轻副总裁李叫兽、搜狗输入法创始人马占凯、青山资本懂事总经理李倩等十位,所谓的牛人也是平凡人,同时也是不平凡的。
当我们从小马宋老师的视角看待这些成功人士,我们第三视角,他们成功模式,成功的套路,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一点,不管你学到了什么你都不可能成为第二个马占凯、脱不花。
他们的优秀和你一点都没关系。这是事实。
最重要的是你自己,你才是你的主人。
这和何帆老师提到的六经注我同理,我们只有做自己的主人,当你觉得李叫兽知识建立的方法对你有很大的用处的时候,你可以坚持,可事实上不是适合每一个人。
其实《盆友圈的尖子生》是给人一个另外的视角,我们自己应该怎么度过自己每天的24小时,如果你朋友圈里是他们的话,他们每天不是夸耀,而是真诚、谦卑、热情、执着的努力着,你会怎么样呢?
当未来有一天你商场失意,你会想起脱不花不也曾经黯然失意。
当你得不到上司认可郁闷无比,你会想起冯鑫大佬的小白经历。
当你有一天奋不顾身追逐着诗和远方,你会想起星空摄影师叶梓颐她曾经追逐的北极天空。
或许你可能连他们是谁都想不起来,你只知道或许可以“复制”他们的部分经历“粘贴”在自己身上,给你buff加成,给你勇气。这就足够了。
end
看书之思,你的启发,我的收获,喜欢点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