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陋寡闻如我,倘若不是在某篇文章中看到邵燕祥先生的故事,我压根不知道在中国文坛上还有这样一位温和、儒雅的老者,更不会特意去读先生的书。
图片来自网络先生的书,第一次读,每一篇都需细细读,才能读出他的天真、轻灵,还有那流淌在字里行间的诗意。一颗温润如玉的心,无论生活在哪个年代,无论生活在怎样的境遇中依然是活泼泼的活着,写着,爱着,所谓的热爱都是一寸,一寸的光阴里真心相待。
邵老先生的文章记叙的都是上个世纪的人与事,但今天读来依然时尚,没有任何一丝阴晦岁月里的压抑、沉闷。每一篇读来都觉得真是有味、有趣,入情、入理。那些朴实的话语流淌在他的笔下显得文雅而不失真,凝练而不失实,有时简短数语却是深刻的哲理。我想这是历经时光风雨,在岁月里沉淀不断学习、体悟、修炼的人才会有驾驭精练语言的能力。世间万物不是在先生的笔下,而是如清澈的泉水从他心底潺潺而流,无需任何修饰,一言既出,满纸芬芳。
无论是风,还是雨,无论是白杨,还是黄豆,无论是彩霞,还是夕阳都有生命的姿态,与我们的精神世界连在一起。每每读来,似乎与久违的世间草木有种久别重逢的喜悦。而先生笔下的俗世凡人一点儿也不媚俗,却弥漫着浓郁的人间气息。那些过去的人与事,苦涩而不阴郁,张扬而不浮夸。当然,也有令人深思的哲理。
一位有社会担当的学者,笔一旦在纸上滑行,他的责任感与之随行,那些弥漫着油墨香气的语言会发光、发热。邵先生的时事评论文章没有不可一世、武断的意味,他总以温文尔雅的面目引领读者从具体的事和活生生的人之层面来剖析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尽管我才学粗浅,可每读到一篇文章都有所启发,有所教益。
先生这样告诫:每一个生命都顽强地要求表现自己,完全丧失了自己,与别人雷同,也就必然丧失了存在的价值。迈向言语的腹地,亲吻言语的大地,背后应是理性的沉淀。语言之美,在于能给予我们无穷的力量,当然它也指向不朽的精神母题,指向柔软的精神寄托。
先生的一篇《冬日的花和鸟》不由让我感叹时序不由人,我们的春天已经走远,夏天一去,秋意浓,消失的蝉鸣唤不回雁南飞。穿行在多重的风物话语之间,在比较中思考、验证语言的色彩、质感、情调。原来汉语正以不同的个性跻身于文字的丛林,它们各自为镜,让我们见天,见地,见自己,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自己。
活在光阴里的人,不可失去阅读,否则怎能跨越泥泞的河岸。我想无论是先生还是别的作家都希望我们能从阅读出发,向着明亮那方抵达心底的向往的那片绿洲。
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