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讲爱情顺便也讲梦想的电影。故事发生在20世纪五十年代,女主是一个爱尔兰姑娘,在本地因为没有合适的工作机会,背负才华的少女也感觉到生活窒息般的压迫。为了更好的人生,或者说逃离这样的压迫,她一个人独闯异乡,去美国纽约寻找未来。刚到美国时她忍受着人生地不熟的尴尬和想家的煎熬,熬过这些痛苦后,工作越来越出色,帮她定居的牧师还帮她报考了夜校学习会计。她的生活变得不一样了,还在舞会上遇到了一位意大利籍的水管工,他们的交往是那么温柔。后来,家庭的悲剧——姐姐的去世,她离开美国回到爱尔兰。因为好朋友的婚礼延期了回美国的船票,家人和朋友千方百计想留她下来,为她安排合适的工作,朋友给她介绍了一个善良的富二代,慢慢地,她对他也越来越有好感。她似乎也在向往这样的生活,甚至于责问,为什么去美国前的生活不是这样。粮油店的老板娘,找到她,告诉她这个世界真小,她知道她跟意大利修水管工人的婚姻。最后她选择了离开故乡,选择了去美国,去一个她存放梦想的地方。--电影《布鲁克林》
这故事难道不像我们这样踏入水深火热的北上广,然后埋头工作的年轻人一样吗?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可我们又是那么的渺小。我们是为了什么来这样的大城市?在举目无亲的大城市寻找什么?梦想、事业、爱情、金钱?
这个年纪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恐慌?
有个好朋友真的是为我好的那种,挺心疼我一个人在上海。聊到合适的时候也会略带劝说的口吻,问我什么时候回去,给我说说家里的好。家里那儿地方小,物价也不高,好吃的跟不要钱一样,撑死都行。工作个几年,在家人的帮助下买房买车很轻松,再找一个大家都满意的人,结婚组建家庭。看着这无风无浪的生活,我感觉自己只要付出1%的努力就可以活得100%的自由。我还小,还有点任性,我还有点待燃烧的激情和劲头。所以,我没有选择那条平坦的路。我选择留在上海,可能工作个几年,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是。可我还是不想离开上海,这里就是有我的眷恋,具体是什么我也不知道,可能是我需要消耗的青春和热情。
我们现在什么都没有,所以我们很恐慌,甚至怀疑自己这样的选择到底对不对。看到有的人,活得好轻松,下班后溜溜弯,看看夜景,赏赏月。周末,没事安排个短途旅行,或者在家养养花,浇浇水。我们平时下班,要不是继续加班,要不就是挤地铁回家休息,很少能在下班后安排点活动。也许不是时间不够,也许是朋友不多。或者还没有在这里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社交圈子。多出去走走,拓展一下自己的朋友圈是不是很好?不要觉得世界抛弃了自己,而是主动去打扰这个世界,生活也会变得生动一点,少给自己恐慌的时间。
我们都希望自己永远是站在山顶,看最美的风景,望最远的路。站在山顶这么美妙的感觉是在花了无数个小时,流下过无数汗水和跌倒过无数次才换来的,开心的不仅仅是看到的,还有来自内心的满足和对自己的肯定。
恐慌是因为我们还没看到自己付出后的成果,或者达到自己的预期。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年薪三十万的码农不如一个省委办公厅公务员吗?下面太多评论了。只想说大家都关注这类问题是因为大城市和小乡镇哪个会更好?还是说总是怀疑自己的选择,害怕自己没有走最好的那条路?
很多人跟我说,很迷茫,看不到未来,薪水太微薄,工作没有非常大的进步,或者说没有大跃进。我们才多大,我们才出来工作几年,我们可以很优秀也可以慢慢变优秀,所以着急什么?
怎样的你现在会不迷茫,年薪百万,有房有车?拥有一个40岁人的人生和积累的财富?这样的我们就不会迷茫吗?
如果少一点担忧,多一点脚踏实地,我们是不是会过得更轻松?谁的青春不躁动和迷茫。我们为什么要在20岁的时候就看得到自己40岁的样子。我们为什么要这么早就知道自己的人生会安葬在哪里?我们要的是“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