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卤食店买酱鸭,一美团小哥来拿外卖……
小哥:2号、3号好了吗?我时间不够了。
卤食店:再等3分钟。
此时,店家正在准备我和另一位顾客现场买的卤味……
小哥:好了吗?我还有2分钟了,怎么来得及送啊。
我:送晚了会有什么影响?
小哥:扣钱。
我:如果顾客不介意呢?
小哥:也扣。
我:那顾客差评有什么影响?
小哥:再扣。
我:那就是扣两次啊!
小哥:嗯。
我:那如果提前送餐和好评,会有奖励吗?
小哥:没有。
小哥一边回答我,一边隔着玻璃看着店家在案板上切盐水鸭,仿佛这样就可以节省一点儿时间。
一方面,很明显地感受到这样一套只惩不奖的机制有其不合理的地方:系统提示你送晚了,是你的错没毛病吧?错了就该罚吧?顾客差评说明服务有问题,也该罚吧?乍一听合情合理,而且快递小哥能通过系统清晰感知每一个被罚的明细,再公开透明不过了吧!可是,公开透明就代表合理吗?配送时间的算法真的把天气、路况、卖家的准备时间等尽可能多的不可控因素考虑在内了吗?亦或是仅仅考虑了最少配送时间来让消费者满意和提升平台的用户量?
作为消费者来说,当我第一次享受到最优质的服务时,它就成了一个底线标准,我会希望你下次比上次还要好。如果没有一样好或者更好,就觉得你明明能做好而不去做好,也无暇考虑其他影响因素。有时候也会反思作为消费者,我是不是被“惯坏了”而不自知?
作为商家来说,市场竞争激烈,美团的对手有口碑、饿了么、京东到家等竞品。如何保持自己的市场地位留住消费者?似乎也只能不断地去提升服务,令消费者满意。如果美团用一套对外卖小哥极人性化的标准去延长一部分配送时间,似乎给了竞品一个可以弯道超车的机会。举两个例子:一是最早的快递都送到快递点取货,其他平台通过送货到户的方式优化了服务,解决了尤其是消费者搬不动重抛货的痛点。二是针对过年放假和消费者依然存在购物需求的冲突,商家通过“过年不打烊”的卖点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在如此竞争激烈的市场,似乎效率和人文关怀之间天然地存在冲突。可是,把效率和关怀单拎出来看,好像总能给出一个解决办法,那就是:在人文关怀的基础上提升效率啊!真的像说的那么容易吗?
另一方面,为什么不合理的奖惩机制可以大行其道?在这份工作可以带来不错的收入,解决生存和物质需要的同时,被扣的那一点点钱似乎是可以容忍的,因为要找到一份既赚钱又讲情怀的工作哪有这么容易。于是,这样的机制明明不那么合理,却有了可以存在下去的空间。在职场上也同样如此,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还有房贷、车贷等各种开支。有时候领导在嘘寒问暖地关心你的家庭状况时,我最恶意的揣测是:他是否在判断你可以“被剥削”的空间有多大?在明知了你的痛点之后,理解你还是消耗你变成了一道选择题。
初中的时候,学鲁迅的《孔乙己》,觉得他活的没尊严,却在茴香豆的“茴”字上反复计较,着实滑稽、迂腐。然后在总结鲁迅的很多文章时,对主人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可在生活中,我离那种在课堂上冷静旁观、客观判断的状态渐行渐远,相反地,我越来越觉得自己不是旁观者,而是局中人,同样有“哀己不幸,怒己不争”的无力感。难道年轻人反抗不合理的唯一方式真如网上的某些声音一样:那就是决定生不生孩子吗?听上去既荒谬又可怜……
不过换一个角度想,人总是为了更好的明天而生活,而不是因为无奈的现实而活着。人向阳而生、向美而生的天性终将令世界更美好。毕竟马克思说过: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我有故事,你有酒吗?
我不喝酒!
二〇一九年十一月十四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