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PAPI酱在《我家那闺女》综艺里坦言自己的人生排序:1.自己、2.伴侣、3、孩子、4父母。
随之而来的,是网友上万条评论区骂她自私。
在这里,我也想谈谈自己的人生排序,那就是百分百的完全认同PAPI酱。
在我们的一生中,最重要的那个人一定是自己也必须是自己。
除了从时间的范畴来看,我赞同PAPI酱的观点,人的一生,从小到大,一定是自己与自己相处的时间最久,其次是伴侣,那个可能会陪伴你走完下半生的人,孩子和父母在你的人生时间轴里一定是阶段性呈现的。
从精神的范畴来看,一个人内心世界的丰富程度,眼界、阅历与见识的堆砌高度,决定着你的生命体验是否达观,价值理念是否趋于完整,性格截面是否拥有层次感。而所有的这些都是你认识社会,待人接物,理解这个世界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决定着你能否幸福。这里抛开一个人类似命格这样的宿命论,我所说的幸福,是一个人感受到幸福的能力。与命运遭遇都无关。我信奉的理念是,一个容易幸福的人不管和谁在一起,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事,不管出于生命的哪一个阶段,她都会幸福。而不幸福的人,无论她如何的事业登峰,婚姻美满,父慈子孝,他都能够找到二十床鸭绒被下面那颗硌得她生疼的豌豆。
所以,我们如何面对外界,本质上取决于我们是什么样的人。你若看世间万物静好,即便身在闹市你也能体会得到浮生半日闲的悠然;你若内心荒芜,你看世间一切都索然无味,时间都是用来打发的;你若阴损狭隘,你看外界都是阴谋诡谲的…或许你会认为这过于违心,但事实是,你是什么样的人,你便拥有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这是一个无限循环的自证预言。
“自己”排序在人生的最前面不是眼里只有自己,是你一直都需要专门抽时间花精力来和自己相处,不断的探寻自己,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悦纳自己,便是每个人终其一生的修行。
“伴侣、孩子、父母”这样的价值排序之所以正确,是因为太多中国家庭的中国式问题不断出现的同时也不断的用各种悲剧为我们阐述错误的排序。
最典型的千古难题—婆媳问题,便是将父母与孩子凌驾于自己的伴侣之上。而越是强势越是在子女的小家庭里拥有一锤定音最高话语权的婆婆,在她自己本身的小家庭往往大多都不幸福。要么是自己婚姻失败转而将自己的大半精力都倾注在儿子身上,要么是控制欲太强,逼跑了伴侣转嫁到无法自理没有选择的孩子身上等等。总之,自身的价值没办法在正确的位置体现,从而迁移到子女身上。
试想,一个本身价值排序正确的妈妈,有自己的事业,自己的朋友圈子,自己的人生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与自己的伴侣和和睦睦,哪儿来那么多精力和时间介入子女的生活,更别提蚕食子女的人生。
多少父母,假借爱的名义,名正言顺,威力十足的伤害孩子。最后根究都不忘语重心长的来一句:“我这都是为你好”。只是,你所谓的好,是不是孩子愿意接受的方式,是不是孩子愿意接纳的事实,是不是孩子愿意做出的选择?
很多父母抱怨自己苦口婆心的劝诫孩子反而嫌自己唠叨,那为什么不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没有说到重点,一直低效的重复?又或者孩子是不是有自己的决定,以身犯险的义无反顾是多少无知无畏的教训需要他自己去经历的?多少父母抱怨自己费力不讨好,为什么不反思一下自己的表达方式和情感诉求?你的付出是不是对方想要的?
伴侣之所以列序第二,是因为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最终能够蓄养出亲情携手一生。最首要的便是学会了彼此尊重,包容差异。其后,才会尊重自己的孩子,尊重孩子的选择。谁也不会绑架谁的人生,谁也不会蚕食谁的幸福,在自己的生命选项里自己说了算,可以有沟通,有指导,有建议,但永远都是“仅供参考”,各自有各自的人生,各自谱写各自生命的华彩。
孩子排序在父母前面,并不意味着父母不重要,而是你花费在孩子身上的精力和时间一定是不自觉就会多过父母。在中国这个几千年来“孝道为首”这种儒家正统思想笼罩下,很多人冠冕堂皇也好,虚与委蛇也罢,从不敢正面直视这个问题,既是怕社会舆论道德绑架,也是不愿接纳自己真实的内心,但身体和行动确是诚实的。多少人是养儿方知父母恩,有了子女之后才深刻的体会到父母的不易,天气转凉大多是先叮嘱子女之后才想起来关怀一下老母亲。
其实,对于父母,不是不关心,不是不重视,而是随着父母的年迈,随着子女的成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一定会发生变化,阶段不一样侧重点也会不一样,这是事实,更是人之常情。
PAPI酱只是把这个现实在媒体公众面前诚实公开的表达出来,并不是她自私,而是她愿意直视人性的真相,反而是太多键盘侠喜欢在虚拟世界中轻轻松松高举孝道仁义的大旗枉顾现实中的自己。
试问,有多少宅在家里的键盘侠网络中大义凛然的站在道德制高点,生活中却面不改色心不跳心安理得的做着啃老族?
谈到孩子与父母的问题,在这里不得不谈到中国特色的老人帮带孩子的现象。中年子女在职业与生活,父母的养老,子女的教育等多重压力下,既是经济条件的捉襟见肘,也是年迈的父母心疼中年子女,所以愿意帮忙带孩子,并早就在生活中习以为常、随处可见了。
但这一定是年迈父母在主动选择的情况下,牺牲自己旅游、逛公园、压缩兴趣爱好,好心帮助年轻父母,可带孩子并不是他们的义务,更不是他们的责任,养不教父之过,却从未听过养不教爷爷奶奶过的,如若孩子的衣食住行、教育成长父母说了算,老人只是辅助和帮忙执行,年轻父母对老人带孩子过程中的磕磕碰碰不那么苛责,老人也不在年轻父母面前卖老资格,尊重彼此,包容差异,想必多少畸形的家庭关系有可能会逐步减少。
这是三代人共同面临的现实问题,代际沟通与直接责任义务的边界划分是减少很多不必要摩擦的前提。
最后,我们重新审视一下不同排序下背后容易被忽视的心理需求,一旦任何序列超过自己,势必在潜意识深处期待着对方把自己放在对方序列相应的位置,当你对伴侣说出“你是我最爱最在乎的人的时候”,你内心深处的潜意识多少都充斥着“我一定要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人”,如果不然,你的心理会开始出现不平衡,要么逐渐绝望,要么开始报复,要么转移情感等等,总之,你一定会找到那个可以代偿的部分以便完成你的内心自洽。
对伴侣如此,对孩子亦如是。当一个以孩子为生命第一要务的母亲逐渐失去对不断长大的孩子的控制时,要么内心落寞,生活空虚,要么加倍干预孩子的选项试图重新抓回自己的控制权。
毕竟,每一个极度付出的人,在潜意识深处一定会对应并期待着一份同等分量的索取,伴侣如此,孩子如此,父母亦如此。只是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方面消解掉那块心理的断层,但也一定会带上不同的面具出现在我们面前,或是悲观的性格,或是超强的控制欲,或是极端的情绪,或是过分膨胀的物欲,或是深层次的自卑,亦或是感知幸福能力的缺失… …
后记
我秉持的价值排序依然是自己、伴侣、孩子、父母。
我们首先要重视自己的感受,关注自己的状态,留出时间自己和自己好好相处,终身践行与学习,在自己不断完善不断成长的基础上,与自己选好的伴侣高质量沟通与陪伴,共同面对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尊重彼此,包容差异,一起抚养出一个健康温暖,不舍爱与自由的孩子,照顾好年迈的父母,多多精神关怀与切实陪伴,牵着父母逐渐枯萎的手,或一起走出去看世界,亦或共享平淡日子里的天伦之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