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
绘本《好饿的老狼和猪的小镇》解读:一直被否定的孩子,最后会成为你

绘本《好饿的老狼和猪的小镇》解读:一直被否定的孩子,最后会成为你

作者: 风笛之声 | 来源:发表于2018-04-11 19:45 被阅读378次

- 1 -

一只饿坏了的老狼,到了猪的小镇。他本来想着可以美餐一顿。可是老狼发现,小镇里的菜单里面,都是以老狼为主食,小镇上的书,也是关于如何捉到一只老狼,老狼是怎么爱哭鼻子这一类内容。

老狼吓得伪装起来准备逃走,结果遇到了小猪们,为了证明自己也是小猪,老狼学起了小猪的哼哼声。最后,逃出去的老狼,以为自己真的是一头小猪,看到一只狼就吓得没命地逃走了。

这个故事,来自宫西达也的一个绘本——《好饿的老狼和猪的小镇》。

孩子读这个绘本,完全是当成一个好玩的故事。不过宫西达也写这个绘本,除了给孩子们看之外,他同时也在表达自己的一个理念。

宫西达也在一次采访中,说这个绘本是想告诉大人们,一直被否定的孩子,最终就会成为你所否定的那种人,每天少说一个否定词,多说一个赞扬的词,这个世界会更加美好。

宫西达表达了自己担忧,有人在日本做过一个调查,所谓父母(成人)的定义就是:每天给孩子200个否定词——不行、不对……

这个绘本是要告诉父母,不要给孩子贴标签,不要否定和指责孩子。

- 2 -

否定和指责,对于孩子的害处有很多,至于贴标签给孩子造成的深层影响,则可以从心理学层面进行解释。

儿童和大人不同,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是逐步建立自我的过程。越是年幼的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越是容易接受别人告诉他的事情。

对于0-6岁的儿童,他们还没有自我的判断能力,不具有逻辑推理能力。所以在他们的思维推理中,会认为别人对他们的评价是正确的。

如果从小被否定,被不停地贴标签,他们就会认同父母对他们的评价。

当他们长大时,这些童年时候得到的固有自我形象,会一直跟随他们。

举我自己的例子,我小时候比较内向。周围的人,也都是这样评价我,所有我不但接受了这样的标签,而是还不停地进行自我暗示:我就是这样的人。

到了最后,不用别人在给我贴标签,我已经把这个标签给内化到了骨子里。

初中时看过一本血型分析的书,我按照自己的性格,对照书里面的内容,开始认为自己是A型血,因为书里面A型血的人,简直就是说的我嘛。

就这样,这个“我是A型血,所以我才内向”的观念一直伴随着我过了好多年。

直到有一年验血,我才知道自己原来是O型血。我当时觉得太震惊了,天啊,原来我应该是个外向的人呀!

真是够讽刺的一件事,自己贴了好多年标签,结果到最后,却突然发现标签贴错了。


- 3 -

有一本很火的书,武志红写的《巨婴国》。

他把整个国家的人,称为巨婴,似乎很让人丧气。但是,武志红写的文章,能够这么火爆,也是有社会原因的。

武志红的文章,很多都是写的个人的经历,身边普通人的心理困惑和问题。结果,我们会发现,他写得其实就是或多或少的我们。

在原生家庭长大的人,不自觉地延续着上一代人的问题,这些问题又导致下一代继续延续我们自己的问题。

总之,经历过原生家庭的人,最后都会发现,自己变成了那个自己讨厌的那类人。

用这种心情来看孩子,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个讨厌的自己。

我们对于孩子的否定和指责,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其实是对自己那些讨厌个性的投射而已。

- 4 -

如果这样一直否定孩子,最后孩子会怎么样呢?

那就是如同宫西达也所说的:一直被否定的孩子,最终就会成为你所否定的那种人。

绘本里面的老狼,可以被认为是刚出生的孩子,小猪们其实就是孩子身边的父母,孩子周围的人。

老狼感到自己的价值被否定,就开始变得害怕担心。

同样,孩子在被父母的不停否定中,也会慢慢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到了最后,即使孩子长大了,如同老狼已经逃出了猪的小镇,这些孩子还会和老狼一样。他们接受了别人贴在他们身上的标签。

如果父母不希望给孩子贴标签,那么,首先自己要改掉否定和指责的行为模式。

方法也很简单,那就是有意识地记录自己一天内说话内容和应对别人的方式。

如果大部分时刻,都是再否定别人,那么很可能,指责也是同样存在。

否定和指责的行为,并不是一天养成的,所以要改掉也不是一天就能做到的。

尽管这会很困难,但是我们自身这样的改变,终归是非常值得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绘本《好饿的老狼和猪的小镇》解读:一直被否定的孩子,最后会成为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pwit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