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最近,挑挑拣拣的读书。发现竟然也能读的深入内心了!
先读了汪曾祺老先生的《受戒》。触动挺大的。毕竟里面的很多情节太有画面感了,当然,也是涨了不少的知识。虽然现在的和尚和那时候的和尚都是和尚,但无论时代怎么变,人心总是不能变得。
不得不承认,那个触动是带着目的读书的时候才有的,如果没有目的的读书。我一般就是囫囵吞枣的读,不会有太大触动,除非真的是引发了我“伤春悲秋”的那根弦。
手里捧着的是汪老先生的《人间小暖》。读完《受戒》,发现后面是一个短篇,名曰《晚饭花》。从没有听过这个花,当然更别说见过呢。好奇心促使,就沉进去读了一通。结局有些让人惆怅。这是我读书的通病,太过于重视结局了,反而忽略了读书过程中很多应该关注到的细节。
——有些跑题了。
题目是《瑞云》。所以,这里要写的其实是《瑞云》——紧跟《晚饭花》后的另一篇短篇(聊斋新义)。说实话,小时候翻过爷爷家文言文的《聊斋志异》,但对这个《瑞云》一丁点的印象都没有。所以,汪老先生的这篇《瑞云》,着实是引起了我的好奇心。
瑞云,是一个长在行院中的漂亮姑娘。汪老先生没有用词藻去描写她的美好,但是从别人追着问“抹的什么粉?”让人知道瑞云白皙的皮肤;狎客们“清水芙蓉、未放梨蕊、羊脂玉”的品评,又让她的容貌和才情像流水般的让所有的人都知晓了。
可这个故事不是讲她的漂亮的。所以,她的漂亮都静悄悄的隐藏了起来。但是她的漂亮又是关键。所以,她遇到心悦之人时的无奈;她容貌尽毁时的跌落尘埃;她得到生机时的惆怅,都和她的容貌息息相关着。
可这容貌对于另一个人来说,心悦因它、弃她因它、得之亦因它。一个人的心潮起落全在于“容貌”之间。
瑞云因为容貌,只能灭了烛火;贺生因为不记挂她的容貌,心里只装着这个人。夫妻间因为这小小的“情趣”日子过的恩爱有加。这一切本该是幸福的。可瑞云的心里总是有些缺失的,可当那缺失被弥补后,生活却有了缺失了,如果知道这个结果,瑞云不知道会不会还会有那样的惆怅。
结尾的那段“贺生不像瑞云一样欢喜。明晃晃的灯烛,粉扑扑的嫩脸,他觉得不惯。他若有所失。”
瑞云重拾了自信,觉得自己终于是最好的那个自己了,终于可以在烛光下和心爱的人脉脉以对了;贺生却因为在烛火下看着瑞云美好的样子,心里怅然若失。
这是我如何都描述不清的一种情绪。一个人怅然若失,一个人欣然向往。显然,世间的美好不是可以成全所有人的。
我妄自揣测了下,瑞云也许只是想以最好的姿态在自己的爱人面前。而贺生,看到如此的瑞云,不知道是内心里觉得攀不起了,还是因此想起来了瑞云曾经的过往。总之,他们彼此之间已经不在一条对等线上了。
可我依然期待,他们的故事会是一个白头偕老、儿孙安堂的美好结局。
这便是故事的“精彩”之处吧!总让人有惆怅,总让人有遗憾,总让人反观自己,总让人领略人生的真谛。
所以,世间的瑞云和世间的贺生,总该是要明白:凡事有些残缺和遗憾,那才是真正的生活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