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顾洪元
沈景余,女,1902年生,徐市镇沈巷村人。沈1925年嫁给石楚材为妻。
1926年10月,参加革命的石楚材领着妻子沈景余离开横泾,与封建家庭决裂,夫妻俩开始了革命生涯。石楚材脱下了长袍,穿上了和农民一样的衣服,为了一个伟大的信念,出没于阳澄湖畔、白茆塘边、里睦塘两岸广阔的农村里,参加农民抗租斗争。一次,身边的钱花光了,沈景余毅然拿出两只金戒指和一副耳环,准备送进典当,这是她的定亲之物。石楚材宁愿吃青蚕豆、啃芦根,不肯将它出手。为了支持丈夫革命,沈景余毫无迟疑地将饰品送进了徐市同泰典当。
1927年底,石楚材计划利用横泾保卫团会操机会,举行武装暴动,事泄未成。后因组织西塘桥、江阴后塍、顾山等农民暴动,遭国民党政府的悬赏通缉。石楚材告别了妻子沈景余,东躲西藏,风餐露宿坚持秘密斗争。石楚材的父亲石东虞,是富甲一方的乡董,他为免儿子一死,四处张罗,花钱买通关子,但条件必须由石楚材亲自去登报自首。于是就命儿媳去找石楚材。沈景余深深了解丈夫的个性,明知不可能动摇丈夫为解救劳苦大众的信念,但夫妻分别已有些时日,沈景余想我可借此会上一面。就通过长工沈福生指引,只身来到八里开外的儒家浜,在一座砖砌的墓穴中见到了丈夫。坟墓座落在儒家浜村的一个湖心岛上,这里杂草从生,坟丘起伏,石人石马排列成行,傍晚时分,朔风怒号,石楚材为了革命,就出没在这阴森的环境里。不过,此时的石楚材已身无分文,状如乞丐。沈景余见到了丈夫这般景况,不由得悲喜交集。沈景余如实地把父亲要他回去登报自首的意图告诉了丈夫。石楚材向往革命,早已背叛了自己的地主家庭。所以他斩钉截铁地说:“我石楚材早与父亲断绝了父子之情,他的这种意图全然不是为了我这个儿子的生命,他是扼杀革命。”
沈景余被丈夫的一身正气所感动,她与丈夫在这座墓穴里一起度过了艰难的半个月。她知道丈夫决意要去上海找党组织,就把随身带来的衣服、积蓄和剩余首饰全部交给了丈夫。不久,石楚材躲过了敌人的眼睛,变卖了妻子的首饰作路费,踏上了去上海找党的征途。
1928年秋天,沈景余随丈夫石楚材来到浒浦长江边一个党支部负责人家里召开紧急会议,会议在微弱的油灯下进行,沈景余在门口望风。突然,远处传来狗叫声,与会者分头散开,石楚材带着夫人也离开了许家,朝梅李方向走去,刚到问村,被街梢的一个警察发现。警察问:“深更半夜到哪里去?”“回娘家。”沈景余神态自若地答道。这时,石楚材紧握着口袋里的手枪,一言不发。沈景余怕他开枪惹事,向警察哀求道:“行个方便,我母亲得了重病,今晚无论如何要去看望她。”说着就拿出了两个银元塞给了那个警察,石楚材又掏出一包香烟。那个警察看到有钱又有烟,又望着石楚材衣冠楚楚的装束和沈景余雍容华贵的风度,说了声:“走吧!以后不要在半夜三更出门。”两人才安然离去。
1929年11月,中共常熟县委委员石楚材牺牲后,沈锦佘才回到徐市娘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