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真是一个神奇的所在,因为按照目前的探索水平,地球是太阳系唯一的宜居星球(整个宇宙也有不少系外行星被视为“新地球”,但是几百上千光年的距离怕是不好克服)。
而地球上生物最集中的地方莫过于土壤,人类赖以生存的营养、日常用品的原材料绝大多数都来自土壤,土壤里更有人类尚未了解的数不清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组成的复杂的庞大生态系统与人类文明的进程有着难以分割的联系。
真菌学家、植物学家马克-安德烈·瑟罗斯的《借地而生:写给地球人的土壤生命史》以诙谐幽默的文笔、妙趣横生的漫画插图介绍了我们脚下熟视无睹的土壤世界,并对人类与土壤共生的未来命运进行了展望。
![](https://img.haomeiwen.com/i25810349/b56f1e4ca10227ce.jpg)
《借地而生》这部科普读物首先给人的感觉是它的专业性。本书不仅介绍土壤成分的构成、土壤中的生物、土壤系统的变迁等,还对其中所涉及的原理、研究技术等进行讲解,可以说一书在手,土壤学相关知识就被“一网打尽”。
这么多专业知识读起来却并不枯燥,这是因为《借地而生》具有科普佳作共有的通俗性,特别是融入与日常生活贴合较紧的科学现象。比如在讲解土壤孔隙产生的毛细力时,作者就用一杯不加糖的有色热饮、一张纸巾和一块方糖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实验帮助读者理解。
《借地而生》中的内容还具有较强的应用性。书中列举了世界各地一些与土壤有关的自然灾害,分析了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对土壤系统的破坏作用,这些终将反噬到人类自身。也因为人类对土壤了解得越来越深入,政策和技术越来越科学,所以作者对人类与土壤未来的共生很乐观。
《借地而生》还有一点让我着迷,那就是其语言风格的文学性。书中对自然风景的描写很唯美,还时不时地冒出许多非常合拍的古诗与成语,比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等,这样的科普译作值得点赞。
因为上述特点,这本关于土壤的科普读物需要慢慢品读,它是一道材料和滋味都很丰富的大餐,囫囵吞枣可就太不明智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