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天前,在工商局办事时遇到了雯雯的姥姥,一位七十岁的老人家,从小一手把雯雯带大。如今雯雯17岁,去年六月去了美国读高中三年级,眼瞅今年六月毕业,小妮子却因各种不适,执意要回中国。并且在出国半年中,已经飞回来三次。往返洛杉矶的行程啊,即便不心疼钱,这长途飞行也是够要人命的。
姥姥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担心宝贝外甥女万一坚持不住,非要中途回国,岂不前功尽废?
于是,姥姥做了各种假想、推测、规劝,试图把雯雯稳在美国,大学毕业之后,再决定中美去留问题。
姥姥是生意人出身,考虑问题非常周全,所有该想到的办法都想到了,唯独没有问问孩子:
为什么频繁回来?在美国是否适应?学习是否能够跟得上?吃饭是否习惯?等等人文性问题,而把焦点聚焦在频繁回来,不愿学习的问题上,开足马力炮轰外甥女,让雯雯在反感之余,也关闭了心扉,不肯与姥姥有任何的交流。能点头的,绝不说话。能一个字表达的,绝不说二个。
第一次和雯雯见面,姥姥特意安排一帮朋友一起吃饭,以便雯雯能够放松警惕,不会拒绝与心理治疗师的聊天。这招果然奏效,在说说笑笑间,雯雯感觉很安全,并没有感觉有刻意针对她而设计的环节,大家都只是寒暄和问候,欢迎雯雯回来过新年。这次,雯雯感觉很被重视,并且很安全。
在第一次见面友好和谐的基础上,我于今天下午约见了第二次面谈。
在上一次的饭局上,我已看出,雯雯的问题其实并不关乎不留不留在美国的问题,而是雯雯的亲人中间竟然没有一个肯坐下来听听雯雯内心深处的声音,孩子出于对亲人的失望,决定关闭了沟通通道,把自己封锁在安全的小空间里,再也不肯出来。
在这里可以看出,其实,大多数的问题孩子,其问题根本不在于孩子本身,而是整个家庭系统出现了问题。
但由于孩子是家庭系统中最为弱势的群体,所以往往孩子被推到了幕前,作为家庭代表,接受心理治疗。而根上的问题,仅治疗叶子,是解决不了本源问题的。
通过下午和雯雯的谈话,我了解到,小时候雯雯的父母离异,雯雯跟随姥姥一起长大,可是忙于生意的姥姥,只能在物质上给予雯雯无限制的满足,但情感上却没有半点的滋润和关爱。姥姥只会出钱,送雯雯去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特长班,但却从未问过雯雯是否喜欢,学习得如何?唯一的劝慰用语就是:你要坚持!没有半点的情感元素。
如今,雯雯在高三这年又被送去美国,也从未有人问过她是否愿意去美国读高中,考大学,只是出钱让留学中介安排了一切,买张机票送去美国完事。
到了美国,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雯雯根本无法适应美国的高中生活,全英文的授课方式雯雯一句也听不懂,她其实非常想去英语学校补习一年英文,再去重读高三,这样考大学的把握也会更大一些。但是,她的声音还没等说出来,就已经被铺天盖地的批评、指责、教训、建议淹没了……雯雯于是变得更加沉默,不爱说话,也不爱表态了。
今天下午,我们从美国的大选、学校的环境到流行的发型、个人的爱好等等,全方位立体式地聊了雯雯在美国的现状以及对未来的打算,听得出来,这孩子是非常有规划,有想法的,只是一再被打压之后,学会了闭嘴。所以,看起来有问题的孩子,往往都源于不恰当的教育方式。
今天下午的谈话,我能清晰地感觉到,雯雯已经脱下了第一层保护盔甲,露出了里面的软甲,只要正确引导,雯雯很快就能从封闭的小天地里走出来,拥抱阳光和雨露。
如果继续任其在盔甲里面沉沦下去,或者采用生拉硬拽的说教式咨询,恐怕随着雯雯生理年龄的增长,心理盔甲也会越来越厚。到那时,人生的代价大到不堪设想。
晚上与雯雯的姥姥面见沟通了这一结果,并且希望姥姥也能够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给孩子留出自己的空间和余地,把选择的权力交还给孩子,让她们勇于为自己做主,承担选择的责任,也为日后进入大学和社会奠定自信的基础。
姥姥听了频频点头,老泪纵横,也借此机会,道出了抚育雯雯17年的艰辛和不易。我没有一句插言,认真听完姥姥说的每一个字,姥姥的表情开始舒展,一直快速浅表的呼吸,变得深缓,我知道今天晚上,姥姥一定能睡个好觉。
再看看雯雯,关切地看着姥姥,还是很安静,但是脸上写满了对姥姥的心疼和爱意。
我仿佛看到,姥姥的晚年, 有雯雯的搀扶,很幸福……
夜深了,写完今天的咨询小结,不禁大大伸个懒腰,今天,我对自己很满意,点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