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出生和死亡,是无常。
生命的存在本身是难得的,
但是否有体验到“活着的感觉”。
是否对活着这件事充满了好奇呢?
“向死而生”
“通过死亡教育认识生命”
“死亡”是一个中性词
“死亡是轮回还是重生”
“生从哪里来,死又到哪里去?”
/比心/我和“死亡”的相遇:
当说到死亡时,我会想起我的父亲
去世28年了,但我未曾忘记他。
我深刻的记得一些场景,
他生了癌症,在医院病房里,挥着手让我离开
(此刻我懂了:他希望我好好读书。那是我正就读高一。他最渴望看到的是我们兄弟姐妹好好读书。所以用了错误的方式打压式教育,甚至打骂,为此,我曾深深地无力,也在疗愈中恨过他。无论爱或恨,都是一份深深地联结。而如果是“哀莫大于心死”,那是一份更深层的绝望。或许会有“厌世”的想法。)
在小学时,因学校要求,他给我做了灯笼。
在幼儿园时,他给我买了小红皮鞋。
在二年级时,因为我放学后没有及时回家,和同学出去玩了,他打了我。我考试得了双百。为此,他常说,看,就得打/捂脸哭/
在他办公桌的玻璃台板下,始终放着我十岁生日时的照片(坐在树下,傻傻的样子,布鞋还破了一个洞。)
所有的场景,没有连贯性,但对父亲的印象就是“严厉”,对我们的要求就是“读书”,同时他也爱抽烟喝酒,会弹二胡,写了一手好字,在我出生时,他还参加了资格考试得了好成绩,但性格的耿直让他在职场也是深受挫败。我和父亲同桌吃饭,他的一句批评,就会让我“哽咽着”,吃不下饭。
终于可以用文字来记录我和父亲之间的事了。落笔了,或许就是释怀了。
他的“死亡”那一刻,刻在我的脑海里,无法忘记。但那时大家都忙着,也无人和我聊。而母亲对父亲的回忆里,都是满满的“偏爱”,虽然也有一些不满。父亲对母亲的感觉,是从大哥那里得到的,认为母亲不够关心他,或许还有不理解。(我此刻能深深地理解父亲的那个精神状态,也明白了他和母亲之间的关系的感觉。)那时他们是媒婆介绍,父母做主结婚的,双方的性格,对事物的理解,各自的家庭背景等等因素,让他们之间的交流显得有些不合时宜,或有遗憾。
借着这个平台,借着文字,抒发我的深刻情感。若遇人共鸣,自是欢喜。若有人喜喷,请悄悄的离开。
/比心/第二个故事:
和母亲在一起时,谈到“死亡”的事。
我和母亲在一起生活了十多年,期间都是母亲照顾我。我享受着这份照顾,在“略有失意”的生活里,体验着“被照顾”的感觉,我们相伴而行。
在她六十多岁时,我和她谈“死亡”,她就会很生气。我于是只能“闭口不谈”。
当她七十多岁,因为牙齿原因,查出“低血钾”时,在我一个人陪伴的过程中,我完全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我非常恐惧,也非常害怕,我知道那是因为我害怕失去母亲,医生的一句话,让我失去控制,嚎啕大哭。所以在此处,“死亡”意味着“分离”。我看到了我自己无法接受母亲可能的“死亡”。
一个人,最亲的亲人,就是父亲和母亲。而对他们的情感的回顾,就是和自己的联结。我此刻深深地感恩他们,不是因为“孝道”的约束,而是他们给予我生命,他们不容易的生活着,但也把我们都抚养长大,无论他们采取的方式如何(严厉和忽视),我都没有任何理由去责怪他们。他们已经尽了他们最大的努力去做父母。他们自己的童年也并非那么愉快欢乐。我也深深地理解他们的局限。就如我理解我自己的局限和困难一样。
/送花花/第三个故事:发生在新昌。
在我昨天和朋友们聊死亡咖啡馆时,听说了三件意外的死亡。
1.因为车祸,身首异处而死,听说现场非常惨。
2.因为车间事故,已经死亡的员工。
3.多年前,因为抑郁症跳楼的女性。
其实,我们无时无刻,都会遇见“死亡”。面对死亡,是否有足够的耐受力,是否能体会深刻的情感,是否能面对自己的死亡,是否能因此明白生命的意义,是否愿意俯身听他人和“死亡”遇见的故事,是否愿意敞开说说自己对死亡的理解,是否愿意做一些临终关怀的工作等等。
谈死亡,真的很难吗?/合十//合十//合十/
愿你和我相遇,是因为谈死亡而更加珍惜生命,更加愿意过好每一天,不再浑浑噩噩。期待你我的相遇。
/庆祝/新昌首场《死亡咖啡馆》活动开启招募。
如果你愿意聊聊死亡,那就应约而来吧!
破除死亡禁忌,启蒙死亡教育
让一切都还有来得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