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因为双十一的购物,带着闺女,踏进了本土的教育机构,参加一堂创意美术的体验课。
创意美术,听起来很时髦的一个词,当然那也是商业包装。抱着愉悦的心态,去体验一把,感受一下氛围。
不知道是老师特意的安排,还是本来生源就稀少。只有我们家一位小朋友上课,十分钟之后,又进来一位,整个课堂,就两位小朋友,(当然闺女的理解是就两个小朋友上课,玩积木的时候,又来了一位)。适应了前期的自我介绍以及迟到风波,开始作画的时候,家长被请出了教室。
不太着急小朋友的绘画作品,只要她玩得开心,即使作品不能看,我也做好了良好的心理准备。
而我5分钟后,被请进了会客室,谈一些他们机构可以提供的资源,以及是否需要后续交钱成为他们机构会员的问题。让闺女接受在他们机构长期学习的问题。
谈到一些问题的关键点部分,比如说,家长在育儿路上遇到的困难,希望能够给到的是干货,虽然我也知道未必行得通。但是在老师的言谈中,我看到了标签,她是销售员,她希望她能开单,因为有上早教中心的经历,而她也有在该早教中心任职的经历,谈了很多。给我的感觉是有些教科书式的感受。
没错,在早教领域,也许她真的拥有七年的经验,比较专业,但是在对待自己孩子与对待别人家孩子的时候,依然能够很专业的实践吗?我们没有细谈这方面的问题。她的标签,决定了她在这个机构中需要不停地推荐她的课程,她的产品,她的优势,以及她给家长们对孩子的预判规划。
正如寓言故事中说的,你的孩子将来是要做官的。不能说,她说得不对,只是觉得如此包罗万象的愿景中,我也不希望闺女做十项全能,这么早,就这么累,只要能好好玩耍就好了。
虽然如此,我们还是有共同的认知:那就是成长的路上,需要走上群体的生活。
不论是早教中心,还是托班,幼儿园,都是社交活动的场所。一个习惯的养成,一个思维能力的养成,都需要一定的时间。
是否选择英语,乐高课程,其实我更看重他们的国学课程,可惜她不懂,没有提及。
闺女的课程已经结束,看过绘画作品后,我问了一个问题,作品是你自己做的吗?玩玩积木,我又问了一个问题,今天玩得开心吗?
作品很美,符合成年人的审美,那我知道,这不是我家孩子独立的作品,是跟老师共同完成的结果。玩得满头大汗,很开心,不愿意回家,那是她一贯的表现。
教育机构,鱼龙混杂,双十一的活动,双十二兑现,有些妈妈们还没得到兑现,如此没有效能感沟通与回应,还是让家长们有些后怕。
教育机构成立三年,销售员却有七年的销售经验,教育机构真的如销售员口中的优秀,我也深表怀疑。
人是环境的产物,对孩子而言,有社交,有练习的机会,可以改正一些生活中的坏习惯,接触更好的人,交到要好的朋友,就是最棒的经历,也是家长们最长情的在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