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秋天,我飞往德黑兰,开始了为期半个月的大波斯探秘之旅。
我把这十几天随手拍的视频做成了一个vlog,只有2分钟,强烈建议有wifi的朋友点开看看,比单纯的文字图片生动太多。
作为伊朗游记的完结篇,这篇特意放了更多的照片,希望你们看得过瘾。
文艺青年必来的设拉子
这里是全伊朗最文艺的地方,夜莺、玫瑰和诗人之乡说的就是它。伊朗的很多城市给我感觉都是粗犷、线条很硬,但到这里一下就柔软了。
随便找一条马路闲逛,画风是这样的——
当地人最爱逛的,不是公园是墓地
设拉子盛产大诗人,特别大那种。最有名的是个叫哈菲兹的诗人,有名到全伊朗内,即使再穷的家庭也必备两本书:一本当然是《古兰经》,另一本就是哈菲兹的诗集。
哈菲兹的诗里经常歌颂鲜花、爱情和美酒,所以连他的墓园都建造得像个花园,参观者不会压抑反而觉得轻松自在。
最惊艳清真寺,小绿镜和小粉红
伊朗的清真寺那是各个精雕细琢,堪称建筑界瑰宝,但一路走来,最抓人眼球的还是设拉子这两座。
一座是绿镜清真寺。寺如其名,从四壁到天花板都铺满了小块的绿镜子,不断反射出璀璨的光辉,刚进去惊得我下巴都要掉了。
参观者都要穿上寺内准备的帽衫。
男人们跪在地上专心祈祷,丝毫不受游人影响。游人们呢,就静静置身于绿光笼罩之中,恍然若梦。
另一座是粉红清真寺。为什么叫粉红清真寺呢,看照片你就知道了。

粉红清真寺需要光照配合,尤其早晨八九点钟的朝阳最好看。这么粉嫩嫩的颜色,女孩子哪有不喜欢的,于是这里也就成了游客密度最高的景点。(同伴跟我说:前面几天看到的中国人加起来也没有今天的多。)
虽然不喜欢乌泱泱的人群,但是看到这么漂亮的照片,瞬间觉得值了。

波斯波利斯
——波斯大地上一场华丽壮烈的梦
除了大巴扎以外,最符合我心目中波斯帝国景象的就是波斯波利斯(希腊语:波斯之都)。
耗费60年修建、曾经穷奢极欲,直到被亚历山大大帝付之一炬,于是有了今天看到的残骸。虽然只剩下一些柱子、门框和雕塑品,却依稀还能让人感受到当年的气势恢弘。

被震慑完心灵以后,再逛逛接地气的大巴扎。和熙熙攘攘的人群一起,游走在迷宫一样交错的小道上,才能感受一个城市最真实的市井气息。
让人眼花缭乱的美貌地毯。下面这个就是前面说的大诗人哈菲兹,有木有看出来这个地毯是立体编织的,侧面看得到眉毛的轮廓。
有些经典图案会在每家地毯店出现,比如这只表情诡异的神烦马... ...你再看... ...
巴扎里走几步就是卖小吃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踩雷,但不乏意外惊喜,比如这个藏红花冰淇淋。(藏红花冰淇淋真的不是红的... ...就像藏红花泡水也是金黄色的一样)
还有风格讨喜的手工艺品(在这里还用波斯语跟老板讲价成功,心情爆表!!)
特别喜欢这个蒂姆波顿风的迷你人偶,两只大眼睛看得人凉飕飕的。
巴扎里还藏着很多小影楼,有点像我们80年代的照相馆:你穿上民族服饰,站在很假的背景墙前边,然后他给你摆好pose拍照。但当地人似乎很喜欢,经常有夫妻来拍纪念照。看起来傻乎乎,却莫名有令人感动的怀旧感。
刚好生日那天在设拉子,于是我也特地跑来照了一张。
逃什么逃离德黑兰
坐伊朗国内飞机从设拉子飞德黑兰。同行的男性在安检中被盘查,女生则被盘问,后来发现我们是中国人直接放行,留下身后的欧美人风中凌乱,继续被反复翻包。
(可以看出两件事:1伊朗安控方面确实比较严,做好心理准备。2对中国人很亲切,但也不要做容易引起怀疑的事。)
大使馆的“骨感”自由女神像
德黑兰没安排很多时间,只去了必看的原美国大使馆。伊朗和美国的恩怨情仇不了解的可以百度一下,在“逃离德黑兰”事件以后,美国大使馆便从此废弃,被改造成一间博物馆。
起初担心这家博物馆太过敏感,不会对外开放,没想到很轻松就进来了。当年暴动发生时,500名青年学生就从这里翻墙而入,想想都胆战心惊。
博物馆里有美国外交人员撤离时未销毁的发报机和通讯设备等,会有专人英文讲解,还有反帝国主义的科普小动画循环播放。
最引人注目的是墙上的反*美涂鸦,不仅在馆内,馆外一条街的围墙上随处可见。
终于看到露出了头发的波斯美女
看到这,你不要以为这里全是盲目的激进分子,宗教保守成风。恰恰相反,这里是我到过的城市里最开放的。
很多女性只是象征性地挂着头巾,露出大半头发(其他城市裹得严严实实),情侣间的公开亲密举动也多了不少(其他地方手拉手都少见)。而且德黑兰还拥有全国最多的咖啡馆、电影院和艺术展厅。
大概中国游客太少,我还被邀请参与了一场采访。采访前主持人还特意跟我强调,他们这个台相当于我们的CCTV,让我别紧张。
打个码吧,虽然不会在国内播出。
伊朗之旅至此落下帷幕。
神奇的风塔、唯美的清真寺、伊朗人对中国人的友好和民风的淳朴都让我印象深刻,举国祈祷的宗教典礼和虔诚更令我惊叹。
当然,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在20多度的天气还要戴头巾,长袖长裤,大太阳底下简直要捂出痱子。男女有别观念很深,如果有同行男性,对方(男)通常会找他对话,而忽略掉你。不算什么大事,但会让人不舒服。比如我们这次同行男生只有一个,他不太会讲外语,每次都被围攻到无奈,我只得不断说话才能吸引火力。突然又想起宣传牌上的那条标语“女性戴头巾,不是束缚,是对你们的保护”。对我而言,这种“被保护”的感觉实在是不爽。
但除此以外,一切都很顺利,伊朗也并不像很多人想的那样危险,我在出发前同事不停叮嘱“要活着回来啊”... ...
伊朗就像万花筒,一切都染上浓重鲜活的色彩,每天信息量大到处理不来。
但如果你想目睹绝美的伊斯兰建筑,想体验真正的异域风情,想感受昔日的文明古国,那它不失为一个好选择。

End.
谢谢你的阅读,喜欢就赞一下,特喜欢就分享下嘛(✿◡‿◡)
图文均为原创,欢迎分享,禁止随意转载哟。如需转载,务必简信联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