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中世纪绘画及罗马式壁画

众所周知,中世纪指的是古希腊古罗马文明。
而至于中世纪一词的说法,最早出现于1469年的拉丁文献中的“medium aevum”,是从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到1453年东罗马帝国(拜占庭)的覆灭这段长达1000年左右的历史段。
因此,严谨的说,中世纪的定义只能用在欧洲,而不能用在其他地区。
正如俗话说“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源于亚平宁半岛的罗马共和国建立伊始,四周全是虎视眈眈的部落和城邦,不得不说,共和国的初期发展尤为艰辛。
到了公元前27年,屋大维皇帝开始逐渐地对外作战,扩展疆土,到了公元2世纪,帝国的领土已达到了其所能扩张的极限。
由于频繁的对外战事和缺乏有效的治理,帝国越来越难以统治这片广袤的疆域,罗马似乎再也回不到往昔那般纵横欧陆的荣光了。
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与中东波斯帝国爆发的战争,军队开销大幅上升,罗马人愈发不满东部的战事给西方省份带来的沉重税赋。
在人民高涨的呼声中,286年,皇帝戴克里先将罗马帝国一分为二,分而治之,戴克里先的儿子也分别任两个国家的皇帝。
但是这样子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过度的征税和无休止的边境战事,都在不断地摧毁这个庞大的帝国。
公元91年,汉朝击败匈奴,匈奴单于率残部开始西迁,途径中亚地区,到380年左右来到东欧,无可避免地与当地哥特人产生民族矛盾。虽然不复当年漠北盛况,但匈奴仍然在哥特人的地盘大展淫威。
匈奴人的在欧洲的“搅局”,让欧洲开始了民族大迁徙。北欧的盎格鲁人、撒克逊人、朱特人迁徙至英格兰;中欧的哥特人、法兰克人迫于生存空间压力,开始侵入西罗马帝国。
一次又一次的冲击,使西罗马帝国于476年被灭。欧洲的政治单元自西罗马帝国被灭后,逐渐被分割。
除了东罗马帝国外,没有任何一个西欧王国敢于称帝,民族之间的碰撞和思想的多元化,使欧洲正式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中世纪。
另外,如若从时间轴来说,中世纪,指从公元5世纪后期到公元15世纪中期,是欧洲历史三大传统划分(古典时代、中世纪、近现代)的一个中间时期。
始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终于公元1453年东罗马帝国的灭亡,最终融入文艺复兴运动和大航海时代中。
中世纪历史自身也分为前、中、后期三个阶段。
好了,言归正传,这里说的是公元1000年以后的中世纪绘画及罗马壁画。
其实,罗马式的艺术概念始于晚期罗马帝国的传统。
该传统认为,同科学一样,艺术也是一种形式的知识。
在克服基督教早期反对崇拜圣像倾向的基础上,圣像不再被视为具有欺骗性的物体,而是被作为教导目不识丁的民众的一种必要手段。
为此,罗马人开始运用雕型和绘画来填充宗教建筑,这些雕塑和绘画以“上帝奴仆们”[修士们用“上帝的做仆”来谦称。]的模范生活提醒着信徒们,并促使其进行效法。
但是艺术的功能并不局限于教育。
除此之外,壁画、镶嵌技艺、雕塑和浮雕装饰着建筑空间,使之成为一个以上帝为中心的社会的映象和工具。
正如方济各会神学家圣文德所描写的那样,艺术品引导智慧,充实记忆并调动情绪。
这种教育方式要求内容极为简洁明了,但为了创造出感人的形式,必须表现出力量和活力。
如同雕塑及其他具象艺术一样,罗马式绘画也兼具建筑的形式特征、毕竟,没有这些特征绘画也就无法予以理解。
教堂作为空间也作为象征,是艺术表现形式汇聚与协调的地方。
教堂,无论是乡村教区的教堂还是城市的大教堂,都充满各类装饰物,成为这个通过神而令人窒息的社会的象征。
尘世的权力来自上帝。
因此,领主、国王和皇帝都认为,他们是在高度等级化的社会中通过神谕行使权力。
并且,等级化也传导到教堂内部,教堂里的每个图像都有其各自的位置。
罗马人以与人体相似的方式构造他们的神殿:大祭坛和弯顶代表头部,十字形教堂的翼部代表手臂,中殿代表躯体和腿。
然后,以形体和颜色填充所有表面,并将信息传递给靠近这些图画的观者。
并且,罗马绘画的技术、美学和肖像学是建立在早期基督教和前罗马时期的传统基础之上的,这些传统与当代拜占庭观念相融合,同样具有教学性质。
除此之外,罗马式绘画的装饰和教学是对4-6世纪古基督教大教堂的继承;美学和主题不断受到前罗马时期的手抄古籍和细密画的启发,特别是莫扎拉布[莫扎拉布:指混居在摩尔人之间的西班牙人,主要指生活在安达卢西亚摩尔人统治下的伊比利亚基督徒。]的修士们、加洛林王朝圣经和奥托圣经的启发。
此后,由于9世纪初解释学在整个欧洲的广泛传播,这是一种表明了如何以及在何处应该表现不同主题的教义要理,不过,肖像画建立在拜占庭的美学基础之上。
因此,所有这些影响的结果是一种非常知识化的绘画,等级分明、庄严和威严的人物形象,充满象征主义,具有以强大的线性主义为主导的美学特征,在进行人物排列时表现出对称性,平坦的色彩,缺乏纵深感及透视感。
另外,绘画并没有遵循视觉逻辑,它脱离了模仿或比例等古代艺术所依存的概念,因为象征主义渗透到了所有的形式、对象或现实中。
尘世和可见世界是天国和无形世界的映象,因此,当这些形式被认为是优美时,它们就象征着神的完美。
且,这种完美并不是完全脱离了表面上的优美,而是基于事物永恒不变的本质。
而后,通过这种方式,造型艺术这一形式帮助人们实现了纯净、神秘和超然,而对于创作者的赞美则成为审美愉悦的唯一目的。
此外,对不同技法的学习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这主要基于艺术大师口口相传给学徒们的技法。
至关重要的是保存下来的关于艺术技法的文字资料是画室工作方法的真实积累。
教堂墙壁装饰采用的技法是湿壁画。
湿壁画的工艺:
首先用灰泥(一层两三厘米厚度的沙子和石灰)涂抹墙壁的方式准备墙壁,再用细沙、石灰和大理石粉的混合物进行粉刷、然后进行底稿的转印。
其步骤是将图像的轮廓放置在墙面上,将碳粉拍打在事先打孔的画稿上。
最后,进行上色处理,通常在水中溶解颜色,但在某些情况下,丹培拉绘画也使用蛋清或胶作为清澈的黏合剂。
画家使用的颜色通常是该区域泥土的衍生物。
画家将其与水混合,与鸡蛋一起研磨并保持湿润、以便可以在其他时间使用。
因为,罗马人认为每一个事物都有其色彩,并且是光线赋予其色彩的存在。
因此罗马式配色较为明亮,并且回应了在对立原则中创建各种和谐统一色彩的愿望。
并且,所有罗马绘画都始终起着其自愿讲述或叙述的作用,以便将信息传达给信徒。
《圣经、旧约》、规范和隐秘的福音书、《启示录》的评论,以及圣徒传记的传说,讲述了圣徒生活和动物寓言故事,是中世纪艺术家所使用的主要文学源泉。
除此以外,还应该将过去几个世纪所巩固的肖像学加入其中。
罗马肖像学大致围绕几个不同的主题展开:“表现”“证明”“叙述”和象征性类型的肖像。
“表现”是信徒对教义的阐释,是基督教伟大原则的再现,尤其是三圣一体、圣母和天国的表现。
莱里达省陶尔市圣克莱门特教堂的穹顶就是这种表现的鲜明范例。
在三圣一体的三个人物的化身中,圣父被表现为祝福之手,出现在陶尔市教堂的凯旋门上。
圣子被表现为一位全能者基督或庄严的救世主基督(荣耀基督),坐在神秘的曼陀罗之中,寓示着神的光芒,两侧有希腊字母A(阿尔法)和Ω(欧米茄),象征着开始和结束[A是希腊字站教首个字母,有第一个、开端、最初的含义。Ω是希腊字母表第24个字母,也是最后一个字母,可代称“终结”,与A相对应。]。
基督的右手用三个手指赐福,这三个手指暗示了三圣一体的三个人物,而他的左手则向信徒们展示了一本生命之书,上面写着:“我是世界之光。”
与此同时,在他周围出现了四面形象的天使,他们是四位传教士的标志,基督通过他们向世界展示自我:圣卢卡斯的公牛、圣马克斯的狮子、圣约翰的鹰和圣马太的天使。
三圣一体的第三人圣灵没有出现在壁画中,但确实出现在(意大利南部卡普阿省)福米斯的圣天使修道院穹顶中一只展翅的白鸽形象之下。
另外,圣母总是被描绘成上帝的母亲而出现,她或坐着将婴儿耶稣抱在怀中,如《神圣威严》;或站立着将孩子抱在怀中,用手指对其进行教导,如《拯救之路》。
其中,第一种形式取自拜占庭式的神学圣之母,第二种形式取自赫德歌利亚圣母。
我们经常看到她被天使们托着的神秘曼陀罗所环绕,或由“东方三博士”陪伴,就如在陶尔或埃斯特里达内乌的圣玛利亚教堂的穹顶那样,再现了主显节题材,隐喻着基督的普遍性。
除此之外,天国由天使、拥有三对翅膀的炽天使、带有火轮的智天使[智天使也泽为基路伯。]、举着旗帜的大天使、心地善良的人,以及一群圣徒组成。
它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与其他“表现形式”一起出现,例如陶尔的圣克莱门特教堂中位于穹顶侧面的两个炽天使。
其中,穹顶是神殿中上述表现能得以体现的最重要所在,因为,信徒一进入教堂就会把目光投向那里。
尽管在教堂的拱顶中也可以常看到这些表现,诸如马德鲁埃洛市圣克鲁斯教堂中塞哥维亚形式的表现,即天穹,三圣一体、圣母和天国在那里守护着凡间子民。
而“证明”是对一些人物的表现,他们通常在穹顶或墙壁的底部,这些人物的存在是一种真理的宣言。
使徒和圣徒是见证人,他们用其“表现”真理的生命献祭信仰。
在福米斯圣天使教堂主祭坛所在部位的下部,两个人物出现在三个大天使的侧面,这两个人物用自己的存在证明了出现在他们身上的“表现”。
其中,右方是本笃会创始人圣本笃[本笃会又译为“本尼狄克派”。],左侧有一块方形的光环,出现的是修道院院长德赛得里奥,手中展示着修道院的一个模型。
第三个主题是“叙述",顾名思义,是指沿着教堂中殿侧壁排列的长篇故事,其内容来自《圣经·旧约》,《圣经·新约》、圣徒的生活,以及《启示录》中的不同情节。
圣塞文-梭尔-加尔坦佩教堂中殿的大拱顶汇集了最完整的《圣经·旧约》的故事,有《创世记》和《出埃及记》的场景。
并且,以长达168米连续的方式,以展开式进行详细叙述,排列在四个区域中,其中没有建筑间隔。
周期循环从创造开始,声称整个宇宙都由上帝创造;逐出伊甸园的故事;该隐和亚伯的故事,象征着人类的善与恶;挪亚和作为上帝对人类惩罚例证的大洪水的故事以及亚伯拉罕、约瑟和摩西一生的不同经历。
这组故事的结构和场景细节表明,作者从该地区的细密画手稿中得到了启发。
在《新约》中,最常见的主题是与耶稣相关的神迹:盲人的康复、拉撒路的复活、治愈麻风病人或大出血的女人,是人们在聆听并按照耶稣的教导时所发生变化的例子。
基瞀的生活、苦难与死亡情节也具有很高的表现性,诸如巴格斯市阿拉贡教堂侧壁的大范围循环描绘,在这些绘画中,大型而富有表现力的人物沿着四个附加的区域讲述耶稣的生活。
还有,蒙特卡西诺修道院修士的习惯。
因而,多亏了这些画作,我们今天才能了解中世纪的社会生活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此外,表现圣徒生活的不同场景也装饰着教堂的墙壁,以此作为致力于捍卫基督教原则的生活典范。
它们的生命范围不一、通常作为本地圣徒的颂扬出现在乡村小教堂中。
巴塞罗那的圣奎斯德佩德雷教堂侧面墙壁上,绘有圣奎里科和圣朱利塔模范生活场景的绘画,就是这种情况。
在同一教堂内还有关于圣城耶路撒冷的壁画。
在《启示录》的故事中,突出的是在圣殿底部的墙壁上所表现的《最后的审判》,以便当信徒离开教堂时提醒他们:善良的行为可以使他们摆脱地狱的燃烧之苦。
尤为突出的是福米斯圣天使教堂底部墙壁上的巨幅《最后的审判》。
该场景被分为几个部分,占主导地位的是刻在曼陀罗上的基督法官形象。
在上方,窗户之间的天使们吹响号角,宣布世界末日的到来。
在受到颂扬的基督两侧,天庭被分为两个部分,上半部分是天使,下半部分是十二使徒。
在基督之下,由大天使圣米迦勒进行灵魂的审判,确定右侧那些心地善良的人获得拯救,到达天国,左侧那些该受罚下地狱的人,在地狱中完成处罚。
另外,象征性的肖像主题出现在罗马式的墙壁上,与“表现”“证明”“叙述”主题相互交织。
在种类繁多的象征性主题中,最突出的是教堂拟人化的存在,以圣城耶路撒冷的形式表现天国,借助人类的工作及经典传统中的各种异教主题将一年当中的月份拟人化,以适应于基督教,诸如美人鱼、孔雀、生命树、鸟、门和不同的野生动物。
部分今天的我们仍能看到的罗马式壁画:
马斯特里赫特的一本装订版《四福音书》(现保存于巴黎罗浮宫博物馆)的封面。《献给上帝之书》也具有这种色彩丰富的装饰。
圣伊莱亚·通·尼皮诚堡的圣冈纳斯塔西修斯大教堂中,以明亮的颜色装饰穹顶。
罗马万神殿圣经中《出埃及记》的场景。手抄古籍和修士们言传启发了这些壁画的绘制。
在公元10世纪奥托三世的《四福音书》书页上,可以看到没有任何深度的中世纪平面绘画的特点。
罗马圣克莱门特教堂壁画中圣克莱门特主持弥撒的场景,绘制于12世纪初期。
莱里达省陶尔市圣克莱门特教堂穹顶的壁画,在这些壁画中可以观赏到圣母马利亚。
陶尔市圣克莱门特教室的容顶,上面有陪伴上帝的天庭。
在意大利福米斯的圣天使教堂的墙壁上可以看到这些场景:《最后的审判》、《西蒙家的原家),《最后的晚餐》。
(西班牙塞哥维亚)马德鲁埃洛市圣克鲁斯教堂的壁画,描绘了“伊甸园中的亚当和夏娃”。
“叙述”是覆盖在教堂墙壁的长篇故事、在意大利福米斯圣天使教堂内,可以看到11世纪的这幅先天线盲人被治愈场景的绘画作品。
两幅不同的壁画有同一个主题:通天塔的建造。蒙特卡西诺修道院的壁画。圣塞文-梭尔-加尔坦佩教堂的壁画。
16世纪一本《动物寓吉集》的插画,该样本来自牛津大学的博德利图书馆。
奇瓦泰市圣彼得罗·奥蒙特修道院入口处前廊与巨龙搏斗的壁画,绘制于1090年左右。
PS:部分资料来自世界绘画史和美术史

我是 @别具一格格,爱文字爱分享爱创作。
正在码字创造人生,
岁月孤苦,唯热爱可抵漫长,
期待与你相遇,学习,进步与成长。
喜欢记得点赞收藏,我们下次分享见。
期待关注,让你每天收获一篇优质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