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拆书法学后感之附会旧知

拆书法学后感之附会旧知

作者: 君悦思 | 来源:发表于2020-06-21 10:51 被阅读0次

    I:

    不知道大家在学习一个课程或是读一本书时,常常发出这不就是***知识点的感慨吗?于是把这个知识点和已有的知识串联起来,并对这个知识点或是课程一笔带过。我们把这个过程就称作附会旧知。

    可实际上我们看到的真的是已经掌握了的知识吗?我们的大脑习惯于用标签来快速分类归纳,这样提高效率的同时,其实也存在问题,就是把很多东西标签化了。对于知识点也一样,我们用一个已知的名词对其进行概括,感觉自己已经掌握,可实际上,书中描述的和我们理解的真的是一样的吗?不是的。

    对于人类在面对新知识的时候,会有一个不适的过程叫做失调。那么为了减轻这种感觉,常用两种办法一是持续了解研究细节,通过对细节的不断掌握,不断熟悉,减轻不适感;二是把这个和过去已知的内容联系并标签起来,从而减轻不适感。后者在精力投入上明显会比第一种更少,投入更少并取得同样的减轻不适感的目的,所以人们不自觉的会选择第二种方式。

    第二种方式的弊端会导致我们对很多东西一知半解,从而产生读了许多书却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的感觉。

    A1:在我过去的经验中,我很容易出现的情况是,学习的一开始会去死抠细节,这样会耗费很多的时间,到了后面就不想再继续下去,就会很着急,然后学习也不了了之。比如,考研开始时,我对高数一点点去做题,一点点去死抠学习,结果发现自己的进度远落后于其他同时开始的同学,没坚持几天就因动力不足而放弃。

    仔细想想,会动力不足原因是因为投入时间过长,效果却不够好。因为我是整体知识点都在死抠,耗费时间很长,短时间内感觉投入产出比太低。

    无差异的全部使用拆书法容易让人投入过大,短时间内看不到成效而放弃,还是需要区别性使用。这就像事物的一体两面,有好处也有弊端,关键看如何使用。

    就如同拆书法的适用范围是用于提升技能类的书籍或是课程。也就是赵周老师把成人学习比喻为去看医生的过程,需要针对问题和痛点去看。我想这也是拆书法适用的范围和对象。在以后的学习中需要针对痛点或是印象深刻的点去用拆书法,而不是全部都用。

    A2:

    目标:在下周內的学习内容中使用一次及以上的拆书法。

    其中在描述A1内容时注意是否有附会旧知的情况出现,如果发现自己的A1有类似情况,需要重写,并在重写过程中比对原文,关注细节的差异,并描述。

    在I1便签,需要把自己经历过、看到的实例写出来,而不是用总是、全部之类高度概括性的词语。

    在I2便签,设立目标时,一定要明确执行时间、任务事项和具体要求,保证任务的可执行性,而非一个行为的预期蓝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拆书法学后感之附会旧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quox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