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说,如果不是领导要求,我可能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意义上看完一次罗永浩的演讲,无论是英语课、吐槽,还是产品发布会。分了两个晚上,看完锤子发布会后,我想我得到了不错的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些时间花费得十分值得,观后感也很有东西可写。那么,既然是认真,就认真到底吧
“匠人精神”
吉姆·柯林斯在《基业长青》三部曲中不止一次地阐述了一个观点:优秀的企业应该具备一个长期稳定的核心价值观,并应该在企业的所有行为中贯彻它,在产品和服务中体现它。如果说“匠人精神”是锤子科技的核心价值观,那么至少从发布会的内容来看,罗永浩做到了这一点。
不同的人对于“匠人精神”的理解各不相同。“认真”显然是其中重要的一层含义,先不管罗永浩是不是为了输赢,我们只从前期与供货商深度对接需求、了解手机所有元件的特性,到为每个小功能所做的准备工作,很容易看出来。而从他“人性化和易用性的边界没有尽头”的断言,以及在硬件、软件中提供的更加便捷的功能,“匠人精神”的另一层含义也明确地展现出来:“追求极致”。
关于这两点,我曾经在另外两篇文章(1、2)有过类似的阐述,选两个例子让“你们感受一下”:
“皮格马利翁把全部的精力、全部的热情、全部的爱恋都赋予了这座雕像。他像对待自己的妻子那样抚爱她,装扮她,为她起名加拉泰亚,并向神乞求让她成为自己的妻子。爱神阿芙洛狄忒被他打动,赐予雕像生命,并让他们结为夫妻。”——百度百科《皮格马利翁》
真正追求“极致”的人们,是不会在生存面前妥协的,这或许能算一种情怀,一种热爱。就像《月亮和六便士》中的思特里克兰德,抛弃生活、家庭,只因为冥冥中感受到了内心的召唤:我必须得做(画画)。
为了感受对于产品的“认真”以及对于“极致”的追求,锤子发布会就已然值得看完。此外,还能看出,在锤子孕育的过程中,“匠人精神”还被赋予了更深的一层含义:务实。3000元的价格,“放任”用户修改手机壁纸,设计更厚的背板电池以满足深度用户,提供200元的保险方案便于用户摒弃手机套和贴膜……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些方案都在一定程度上对现实有所妥协,这就是在纷繁的世界中的务实——“在没有找到钥匙时,用砖砸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张钹院士这么评价机器学习)。
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五四”运动那一年,胡适先生写的这篇文章,对当时媒体空谈“主义”,不研究实际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在一个世纪后的今天,随着新媒体、科技博客甚至自媒体的兴起,互联网领域也到处存在着“主义”。
乔布斯把“简洁”的理念灌注到产品中后,极简主义就开始大行其道。而新一代硬件、软件的发展,也让“设计”越来越多地从专业领域迁移到普通消费品种。这些“主义”本身并没有错,然而把在不同的场合套用同样一套逻辑必然会出现问题,所以才有color、人人等这些看起来很美的产品。
在我看来,老罗做锤子手机的另一个值得借鉴的地方就在于此。尽管老罗花了很大功夫在宣传和推销自己方面,尽管他冒天下之大不韪地号称自己是乔布斯的接班人,尽管他也对锤子的简洁和设计感做了长篇大论。然而从各个方面来看,对于不同细节的处理更多地还偏重在针对实际问题进行优化。
150项优化的“量变”,是不是能引起让锤子达到想要高度的“质变”,尚且难说。然而针对具体问题不断深入探索和研究,相信优化无处不在,却是产品以及做产品的人所应该具备的。
虽千万人吾往矣
“乔布斯重新定义了手机,罗永浩重新定义了傻逼。”这是锤子ROM和手机发布后,网上特别流行的针对老罗的评价。
这个世界有两种人,能够当从事的事业,从一开始就被所有人看衰,而几乎所有的辩驳和成果都显得如此单薄,还能够保持一贯的自信,把事业坚持下去。一种人是陷入赌局的赌徒,沉没成本过多以至于陷入死循环后,会不顾一切地孤注一掷;另一种人就是勇者,他们不是不害怕,也不是不在乎,而只是相信自己能够做到。老罗是哪一种,我不清楚,但他在研发周期机场的硬件领域,坚持了两年多。
有时,我们实在无法对人们要求太多,所有人都有懦弱和畏惧。当昆明的刀光闪起,当招远的铁棍挥舞,明哲保身确确实实就是人们的本能。然而,正如同神话、传说中无数次提到的,只有战胜本能的人,才有可能成为神。
奋斗是需要勇气的,更多的就是爱。我无法臆测老罗在发布会上发表的微博“我爱这个世界”究竟表达的是什么,却真切地体会到了他做产品的原因,或许不是物质或自我实现需求,仅仅是热爱而已。有了爱这个理由,结果就显得不再重要,我相信即使皮革马利翁的雕像没有被赋予生命,思特里克兰德的伟大化作没能完成,他们仍然会选择同样的道路坚持下去。因为在爱的面前,失败并不可怕,有过程就已然足够。
最后,我还是想引用《七宗罪》里那句经典的台词:“尽管世界并不完美,但仍值得为之奋斗。”
后记
十几年来,我都不喜欢罗永浩这个人。无论是在课堂上聊天吐槽,还是成立牛博网号称要“开启民智”,亦或是怒砸冰箱、舌战舟子,媒体支离破碎的信息里,我都深深觉得和他“三观不和”。
锤子发布会,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聆听他的声音,才发现原来在追求极致的需求上,我们还是有内在的契合。正因为如此,他的很多其他行为也得到了合理化的解释。可以说,他成功地说服了我开始接受他的产品,甚至一定程度上接受他这个人。这也验证了心理学的一个效应:越了解,越接受。
尽管如此,想到他自称“小心眼的男人”,我还是一阵恶寒——不由自主想到,六个多世纪前,朱元璋面对着曾经击退元朝脱脱百万雄师的强大对手张士诚,只轻蔑地做出两个字的评价:“器小。”
如此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