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语文需要大概念?
课标要求大概念,语文课堂的需求
用康德的话说,运用概念去认识世界。如果我们没有概念性理解,怎样去认识世界。所以,这次改革最根本的变化之一就是增加了课程目标的理解维度,用学术的语言叫做概念性理解。——张华
学生观:学生在现在获取知识,再去发展能力。培养的学生要能够创造未来,人人都能创造新世界。
课程目标:三维目标是割裂的;始终聚焦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复杂问题的高级能力和人性能力。
教学观:教师以讲授为主;学生的理解而教
学习观:单科学习,各司其职;跨学科学习
评价观:标准化检测;植根于情境的表现性任务。
大概念能够让教师和学生沿着清晰明细的线索进行教学和学习,具有重要的操作。
有一定的抽象性,是来自具体生活现象的概括;不是一个事实,而表现为一种观点,可以不断被论证和讨论;反映了专家的思维方式,其答案是多元的、变化的。
语文学科本质概念:语文的本质,语文的意义,语文的应用。
语文课程的本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的意义:语文课程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培养学生求真创新的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及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语文课程的应用:语文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了解具体内容,理解课文中的词语,语句是具体的语言知识。——事实性知识
语文要素不是大概念,大概念包括做,也包括为什么做。大单元是以大概念为统领的。
确定“单元大概念”的路径:
1.分析语文要素,课后习题,口语交际,交流平台找到“关键词”。
2.找到课程标准中对关键词的阐释。
3.思考“关键词”与课程目标或生活的关系和意义。
从语文要素入手,找它与阅读、表达的关系,找它与素养目标的关系;找它与生活的关系。
小学语文课程和教学中多大的大概念合适?既能体现专家的思维方式(能迁移、能变化),揭示语文学习的普遍规律,又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御用经验,能够真正被学生理解并运用。
语文学科的大概念:打通“学校的语文”和“生活的语文”以及“语文学习”和“语文运用”。语文学科的大概念:体现读者与作者的思维方式,指向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特别是发展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即言语实践能力。
年级不同,大概念不同,大概念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语言经验,能够真正为学生理解并运用。
寓言大概念:
1.结合故事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有助于读懂故事。
2.寓言故事里蕴含着道理,发现道理并寻找寓言故事与现实生活的关联,能指导我们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