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回忆
- 《史记》和《资治通鉴》的地位不用再提,以前老是想读一读但是没有机会,后来利用地铁上的时间,每天读一点然后终于把这两本巨著读完了。
大体感受
- 除了对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概,更多的是对平民百姓命运坎坷的感慨
- 对于历史上民族中的豪杰之辈也是发自内心的尊敬,对于败坏朝纲鱼肉百姓的小人也是痛恨
- 对于作者能不带情感的叙述感到敬佩
疑惑与确认
- 历史的长河中战乱的时代比较多还是和平的时代比较多?
答案是战乱的时代比较多,朝代的兴亡,势力的割据,每一次版图的变化都伴随着流血争斗
自己的思考
从历史来看,每个国家或朝代的命运都是,艰苦奋斗创业,励精图治,骄奢淫逸,开始然后到暴虐无道,到战乱灭亡。
- 为什么会这样子呢?难道就不能和平稳定的发展么?
答案还真是不能,因为历史上总有些人想不劳而获,想鱼肉百姓,想美女环抱等等,人一旦被贪欲控制就成了monster。之前帝王建立一个国家肯定会经历过战乱饥荒的洗礼,甚至由平民起家,深知人民生活之不易,所以会特别珍惜注意人民的生活水平,然后励精图治发展生产使国家强大起来。但是随着王朝的兴起一部分功勋贵族也会兴起。这些人皇亲国戚,功勋大臣,全都不事生产但是却锦衣玉食,有的时候因为皇帝的个人原因赏赐无度,或者权力或者钱财。他们的后代也不事生产但却生活奢靡(古代很少只有一个子女的),而且相互攀比,相继炫富,从而不断对平苦百姓进行盘剥,继而贪赃枉法,私一己之欲而弱天下,如王恺石崇之流为当时文人所讥笑,但是却被穷苦人所嫉恨。等到暴动或者外部入侵出现的时候这时候国库已经空虚,士兵(大多数来自于穷苦人)也无心作战,国家的覆灭也就如同摧枯拉朽了。功勋大臣以及他们的后代还有各种皇亲国戚,是当时上流社会的中流砥柱,是掌握整个国家命运的人。
- 古代的帝王
古代帝王(除了开国皇帝)一般是足不出皇宫的,对于天下的事物只能通过身边的大臣来了解,所以皇帝身边的人,才是关乎整个国家命运的一群人。而皇帝身边的人有忠就有奸。
忠臣,奸臣,和皇帝的关系,忠臣老是直颜犯上,导致皇帝很没面子,即使说的事情是对的,皇帝也一般不会照做,而奸臣一般都会满足皇帝“我”说了算的需求,皇帝会自然而然的喜欢奸臣,所以奸臣和皇帝才是绝配。
- 奸臣与人性
古代的奸臣,一般要么为了权,要么为了钱,要么为了女人,对就是这么赤裸裸。奸臣要么出身贵族,但却不学无术,有严重的拖延症,自制力非常差,导致自己啥都不会,但却仗着自己功勋大臣或者皇亲国戚获取了权力从而导致了后面排除异己,残害忠良,甚至干扰皇帝继承,更有甚者觊觎皇位。每当这种人出现之后无不天下大乱,要么出身平民通过不人道的方式进入皇宫到了皇帝身边,有朝一日得到了权力,也是大肆敛财,败坏朝纲,历史上的奸臣真的是层出不穷,也导致了各种版本的《奸臣录》或者《奸臣传》的出现,和各种王朝的覆灭方式
- 平衡
一个朝代要想不灭亡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变化才能适应,纵观历史,每一个朝代的灭亡好像都是失去了平衡,贵族阶级与普通阶级的平衡,天下财富的平衡,权力的平衡。要想处理好权贵阶层和人民的关系,君主应该意识到,国库的资财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统治阶层只是个管理者,而不是拥有者。天下也一样,是人民的,而统治阶层只是管理者。统治阶层依赖被管理者而生存。如果被管理者死了,统治阶层要怎么独活呢?可是大多数时候,统治阶层都是把普通民众当作鱼肉的对象。帝王这正需要做的就是既让权贵阶层获得一定的利益,也要保证人民的最低生活标准,打开普通民众奋斗的出路,既让民众通过奋斗可以转化为贵族,也要让贵族因为不努力而沦落为平民。帝王要平衡各方的势力,不能使某一方势力独大,不能因为亲近某人就给某人格外的特权,可以说某些人有了格外的特权,才是直接导致政权灭亡的原因。
- 自己的设想
就像当初德国人仇视犹太人一样,德国犹太人通过各种手段聚敛钱财,可是当钱财来到的时候其他人肯定是贫弱的,这时候犹太人就成了众矢之的。最终难免成为别人的鱼肉。现在的资财阶级以及资本主义和经济危机。资产再多,人一顿饭也就吃那么多,房屋再豪华,床铺再精美,睡觉的地方也不过一席之地。美女再漂亮再多她生的儿子也不一定是你亲生的,即使是亲生的继承你的权力和财富后也不一定善待你,人要意识到这种情况,才不会攀比并且骄奢淫逸。人是需要追求更好的生活,才有动力但是过分的追求个人享受,而不考虑整个民族或者整个人类的发展,就会成为历史的绊脚石。奸臣和昏君不会看到贫苦的大众衣衫褴褛饭都吃不起,资本家不会看到劳苦的民工,雪里雨里,烈日下辛苦的劳作,他们只顾自己的享受,享受自己的锦衣玉食,和豪宅美妾。由此来看社会的发展其实就是全体人类与人性的斗争,由此看来改善和提高全人类的生活水平和最低生活标准才是社会发展的真正方向。保障了人的最低生活标准,更好的生活通过自己的奋斗去争取,这样才是社会发展的正确步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