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似与先生之说相戾。”
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本注所谓‘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
徐爱问王阳明:对于知止而后有定这句话,朱熹认为说的是万事万物都有定理,朱熹似乎与您的看法不一样。
王阳明回答说:如果到具体的事物中寻求至善,这就是把义看成是外在的了。至善是心的本体,只要通过‘明明德’,并达到至精至一的境界就是至善。然,至善并没有与具体的事物相脱离。本注《大学章句》中所谓的‘穷尽天理,从而使得心总无一丝一毫的人欲私心’的说法,就很有道理。
什么是知止而后有定?
这是儒家经典《大学》中的一句话,原文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上一篇终于搞懂了亲民和新民,也提到了这句话。
先说点题外话,大学: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代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什么是知?就是知道的意思。
什么是止?止是止于至善的止。
朱熹说,止,就是到这儿就不走了。
张居正说止就好像到家了一样,多少游子一生都在找“家”。(明天中秋了,很多人已经到家了。)
老子说,知止不迨,可以长久。
墨子说,知止,则日进无疆。
隋朝的文中子在《止学》中说,大智知止,小智惟谋,智有穷而道无尽哉。
什么是定?就是志有定向,志向坚定。
你的志向坚定了,心就会静了,不会心乱。心静不乱才能神思安稳,神思安稳才能考虑的周详,不焦虑,不着急。考虑的周详,不焦虑才能有所收获,有所得。
所以知止,太重要了。
只有知止才能最后有所得。
然而我们在工作中,生活中,很多地方都不知道如何知止。
人生最难,难在“知止”。不懂知止,便不满足,便不知内心所需,忘了初心,瞎忙碌。每天看起来都很忙,每天都能看到无数的机会,这个机会也好,那个机会也好,每天都想着升官发财。但是从来不去下笨功夫,低估了所需要投入的时间,投入个一年,两年,一看没效果,就放弃了,又去寻找新的机会。
最近美团上市被刷屏,王兴这么聪明的人花了15年才有了今日的收获。
时刻提醒自己,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止定静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