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德经》里,提到了几种人,圣人(2/3/5/7/12/27/28/29/47/49/ 57/63/64/66/70/71/72/77/81章),侯/王(32/37/39/78 章),王公(42章),天子/三公(62章) ,上/中/下士(41章),士(15章),智者(3章),君子(26/31章),民(3/57/ 64/65/66/72/74/75/80章),众人(20/64章),俗人(20章),百姓(5/17/49章)。
由上可知,《道德经》用了大量篇幅讲圣人,可以说是一部圣人之经。圣人是得道者,圣人以道治国,可以成为王。人根据能否得道,可划分为三类:上士,中士,下士。
在人类社会,人是有阶层的,但是人所在的阶层并不是根据其能否得道来划分。第62章讲,国家在形成之初,立天子,置三公。这种阶层的确立,是为了治理国家。但是这一切不如坐进此道更宝贵。因为得道成为圣人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但是成为圣人/得道是很难的。大多数人/众人是不能得道的。
在社会上,每个人都有其社会身份/阶级身份,可能是侯王,士,民/众人/俗人/百姓。智者不是圣人,任何阶层都有智者。这说明圣人得道靠的不是智慧。那么圣人得道是靠的什么呢?
第2章讲,“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3章讲,“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下面我们从欲望入手,来解释圣人得道靠的是什么。
人皆有欲望,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实现其欲望。人们所在社会阶层不同,拥有或大或小的权力。王拥有生杀欲夺的权力,借助于权力,其欲望可能无限膨胀。庶民没有什么权力,甚至其最简单的满足温饱的欲望也有可能无法实现。人们为了更多地更好地满足自己的欲望,就会努力争取挤身于更高的阶层,获取更多的权力。所以欲望使人心乱,使人们去追求一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难得之货,使人们彼此竞争,争取进入更高的阶层/尚贤。这种种心态和行为,使人日益远离了自然无为的生活方式,远离了道。
所以圣人善于控制自己的欲望,虽然拥有自然/天赋的权力而不用,“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由此,得以保全身命,保全其天赋的神权/王权。上士得道,了解了上述这些道理,勤而行之,从而逐渐解锁了自身封印的神权/王权,也有可能跃升成为遁世的神仙/真人/圣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