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遥远的距离
--读《非暴力沟通》之一
No.79
【一个故事】
读过一个故事,有个老师问他的学生:为什么人生气时说话要用喊的?
所有的学生都想了很久,有人说是因为丧失“冷静”,老师又问“但是为什么别人就在你旁边,你还是要喊呢?难道不能小声说么?”学生们七嘴八舌的说了一堆,但是没有一个答案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满意。
最后老师解释:“当两个人在生气的时候,心的距离是很远的,而为了穿越心的距离,谁对方能够听见,必须喊,但在喊的同时,人会更生气,更生气距离就会更远,就又要更大声地喊……而当两个人相恋的时候,情况刚好相反,不但不用喊,而且说话都很轻声细语,他们的心很近,心与心之间几乎没有距离,所以相恋的人通常是耳语,但心中的爱却因此更深,到后来根本不需要言语,一个眼神就可以传情,而那时,心与心之间早已没有所谓的距离……”
还记得当时反复读了这个故事好多遍,眼泪就从眼角淌下,在我以为的世界里,只有不断不断拼命的呼喊,才能在外界得到微弱的回应,每一次都觉得筋疲力尽,身边的朋友也会觉得我像一个上紧发条的陀螺,疲惫而忍耐,不愿意和任何人吵架,我觉得好累。
其实,当两个人争吵的时候就不要让心的距离更远,也不要说那些让心走远的话语,过一会儿,等心的距离有些近了,再好好说话。生气的时候,请保持沉默,不要再生气的时候做决定,那时候心的距离是很远的。
最远的距离,就是生气时的两颗心。
【两次相遇】
2015年,是改变开始的一年,在沪江知道了《时间管理》课程,在微博关注培训师李参,从她转发的微博里看到潇洒姐王潇,买了《女人明白要趁早》和《米字路口问答》,知道了西安读书会,入会就参加了周年趴,不得不说运气实在好到爆~
那次party结束后有一个漂流书的环节,本来领到的随机书是一本美容类的,正在发愁,一个姑娘拿着她的手里的书问我要不要和她换,我瞄了一眼——《非暴力沟通》,名字好暴力,就跟她换了礼物,书里有一张鼓浪屿的明信片署名“稻草”,卡片上的海和天空让我想起了自己大学的一场旅行,上面写着:
“当我们的行为无法满足自身的需要时,
我们体会着人生的悲哀和内心的渴望。”
我想这个“稻草”一定是一个文艺青年。
在热闹的微信群里,我找到了传说中的“稻草”,想起来他在台上潇洒利落地武动着双节棍,闪着银光的链端、正握反握、平掌转棍、螺旋花、狂龙乱舞,左手右手,转身低头,柔中带刚的一段双节棍表演,我在嘴角扯起一段笑,一个外表刚毅内心波澜的男人。
那本书,恰好出现在了我向上生长的日子里,躺在了书架第三层,每每掠过那草绿色的书皮,心里总会想起热爱双节棍、跑步健身、爱读书、喜欢电子设备,内心却足够温暖的男人。
2016年4月,我参加的一个读书活动在读这本书,没错就是刚刚过的这一周。差不多是一年前的这时候,我拿到了这本书,除了那一场活动带来的余温带给我的震动,我并未认真读过这本书。重新从书架上拿出这本书,装进旅行箱,跟我一起去旅行,我想给自己一个机会,第二次遇见这本书,看来我们真的有缘,那就要认真读,读出自己的气味。
最远的距离,就是最值得读的书,仅仅放在我的书架。
【三省吾身】
开始读书就被吸引,是译者的作序——“我曾以为,我的一生将致力于对生命的痛苦做出反应。后来我发现,这过于沉重、过于灰暗。如果我只看到痛苦,我的心难免会被乌云所笼罩,被绝望所吞没。在徘徊中,终于有一天,我发现,我的人生可以对生命的美丽做出反应。当我看到了美——自己、他人以及其他生命的美,我心中充满了柔情,也找回了生活的热情和活力。这个转变,我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卢森堡博士发现的非暴力沟通模式。”
对于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更好地沟通,这也一直是我在努力的事情,“好好说话”,说起来多么简单,做起来怎么就那么难呢?看到译者的这一段话,我发现自己不再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原来有这个困惑的不止我一人,那么如何解决呢,我仔细读了这本书,每每让我豁然开朗或者感触颇多的时刻我都记下来,这些就是我没有学会的技能,发现重要的不是改变的方法,而是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分清楚很多概念。
比如,暴力,分行为中涉及使用武力的“身体的暴力”,和主要造成精神伤害的“隐蔽的暴力”,后者的危害性不那么明显,却激怒受害者做出暴力的反抗。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的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
比如,我们总希望世界是充满爱,可又有多少以爱的名义的暴力沟通?这四种掩盖爱的沟通方式,你中招了么?
一是道德评判。
如果老师布置作业我不想做,那他就是“太过分了”;如果有人开车冲到我前面,那他就是“混蛋”;同样的,要是达不到自己的期待,我也会觉得自己有毛病。我一心分析和确定错误的性质,而忽视了自己和他人的需要。
我们可能说“暴力是不好的。杀人者是邪恶的。”如果用爱的语言,直接说出价值观,就是这样“对于使用暴力来解决问题,我很担心;我主张通过其他方式来解决冲突。”那上面的几种评判,你能用爱的语言重新描述么?
二是进行比较。如果真的想过上悲惨生活,就去和他人作比较。
比如,从父母口中听说的“别人家的孩子”一样,我觉得自己也蛮好,为什么一定要和别人比较?比如,根据当代媒体的标准(最新的就是A4腰,哈哈),找张完美男人或完美女人真人尺寸的全身照,量好自己的身体尺寸,然后与照片上的美女与帅哥的尺寸做比较,并用心体会差别。
或者,请大家自行百度莫扎特所能说的语言以及他在年少时期的主要作品,想想自己现在的成就,再与莫扎特十二岁时的成就做比较,并用心体会差别。我想,或许不用真的比,你也理解了。
三是回避责任。
我们常说“不管你是否喜欢,今天你不得不工作”或“你让我伤透了心”,这都是淡化了个人的责任。“不得不”就像一个咒语,一个命令。如果我们能举例说明为什么或者有什么事让你不得不去做这件事,也许就能找到真正该为这件事负责的内在根源。
“我看中了一件连衣裙,我试穿了很好看,我要好好工作才能赚钱买下心爱的衣服。”“今天天气很好,我买了车票和你一起出门踏青,你却赖在床上不起还冲我发脾气,我觉得很受伤。”
四是强人所难,我们无法强迫他人按我们的期待生活,尊重别人的生活,不能强迫可以建议。
比如,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境界。“评论着”是我们常常扮演的角色,“他是个好人““他生活不检点,所以还没结婚”“这件事太简单了”,这些都是评论。
如果追问一句“为什么?”也许就变成“每次遇到问题,他都热心帮忙”“他到现在交了5个女朋友” “这件事情很多人都完成了”,而后面的回答,在我们听起来不仅理性得多,而且信息量也大,我们听到的人就可以判断事情的原委。
比如,在表达感情之前,先去分“感受”和“想法”。非暴力沟通鼓励大家说出自己的感受,可是受到压抑的人们往往无法区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我觉得我琴弹得不好”“如果你不和我说话,我会觉得你不在乎我”“我觉得自己写的文章太差劲了”这些都是想法,“作为学习琵琶的爱好者,我觉得自己有些失落”“我和你聊天的时候,你不和我说话,我感到很孤单”“我对自己现在写东西的能力很忧伤也很惭愧,我希望自己写出信息量更大的文字”。
很多地方,都像我身上的麻筋一样,只要读到,心里就会一直痒,尤其是关于“感受”和“想法”,我想就先写到这里,剩下来的,还没做,才刚刚开始领悟。
【四本书】
不用再和自己战斗的感觉要好很多,以前一个月定了读四本书的任务却一直没有完成,出门出差,三天读完了四本书,《女人明白要趁早》《奋斗书》《非暴力沟通》《博弈之美》。
每一本在快读完的时候,我都觉得很惊讶,坐在酒店大堂木质椅子上的三小时,躺在酒店床上阳光穿过玻璃和无数细微的灰尘、柳絮照在书本上的两小时,坐在动车上耳边渐起的轰鸣声和微微晃动的车身中的两小时,拉着拉杆箱走在深夜西安的大街上,我感受到凛冽的风和熟悉的小商贩在兜售商品,混合着躁动的空气和入眼的行道树,对面一栋宏伟的希尔顿酒店,空中飘扬着五彩的旗帜,我在心里默默欢喜:西安,我又回来了!
没有离开之时,看不懂西安的生命力,回来之后,感受到四射的活力,一切都在身边.
那么近,那么远。
【吾与马拉松失之交臂】
四个月前,报名参加4月10号杨陵马拉松的半程比赛,想给自己一场洗礼,每周训练2-3次,3公里、5公里、10公里、12公里,每一次加码,我觉得自己离21.0975公里又进了一步,甚至能看到自己穿着别着号码布的运动衣穿越终点的瞬间,每一次想到这里,都会给自己一点向前的力量。
结果,最后还是因为时间的原因不能参加。
62610,是我的参赛号码。一件橘黄色的参赛服,一张导游图,两张号码牌,一个背包,都在手边,比赛就这样错过。即便如此,我也要珍惜第一次的号码,从此62610在我的生活里就有了特殊的意义,学会珍惜每一次的得到。
最遥远的距离,就是你以为唾手可得,其实只是水中映月。
【六六六】
全文写罢,不做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