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些文化中,高龄老人等待自然死亡是个人和家庭的羞耻。比如说,在感到自己无法度过漫长而寒冷的冬季时,有些爱斯基摩老人会跑去跳崖;年老的印第安人会穿上自己最好的衣服,单枪匹马地冲向敌人;萨摩亚人老了,可能会要求把自己活埋了……
现代社会,长寿不再是一件令人尴尬的事了,但是老人的自杀率仍是最高的。
生物危险因素
生理衰退是老年时期的重要事实,比如说听力、视力、牙齿,衰退非常明显。
听力的衰退可能引发妄想,老人或许会认为,人们故意不让他们听到谈话,或者人们在议论他们;视力的衰退使老人无法看电视,阅读和学习也变得困难——这些通常是老人了解世界的窗口;老人的牙齿也掉得差不多了,会影响到饮食,导致营养不良。
还有,老年人的运动能力、平衡能力也衰退了,骨头变得硬而脆,容易出事。
这些身体机能的衰退,不仅影响老年人的心理感受,也把他们从正常的生活中分离了出来。
此外,许多老年人患有疾病。疾病给老年人带来痛苦,迫使他们把大量的时间用在看病上。
研究发现,许多老年自杀者身患疾病,在自杀之前忍受了长期的痛苦;60%的老年自杀者,在自杀前的一个月内看过医生,85%的老年自杀者,在自杀时身患疾病。
另一重要的自杀风险是,老人对疾病的感受与害怕程度,即使他们没有患病。
事实证明,机能衰退、疾病缠身会造成老年人社会交往的减少,而严重的社会脱离,可能引起或者增强老年人的抑郁情绪,其消极影响甚至超过了退休和离婚。
心理危险因素
埃里克森认为,老年期的主要任务是自我整合,否则他们将面临绝望。Peck发展了埃里克森的理论,认为人们在应对这一最后的发展阶段时,面临着三种挑战。
一是,发展自我差别,而不纠结于过往的角色。
一般来说,随着年龄的增大,活动量会减少,学习和发展新的技能与兴趣也变得更加困难,但老年期良好的精神健康,需要适当的活动来点缀。
二是,减少对身体的关注,发展对身体的超越。
也就是说,随着身体损失的积累,老年人要创造性地为自己的能量找到出口。
三是,为自己过往的成就而骄傲,减少绝望感。
那些认为自己的一生一无所成、即将到来的死亡也毫无疑义的人,很可能产生严重的绝望感。绝望感侵蚀了生命的意义,有可能会抑郁和自杀。
此外,心理危险因素中,有一种认知危险因素——注重生命的质量而不是数量——要引起重视。为这,许多老年人从理智和情感上都接受死亡。
这样的认知可能使老人相信,自己已经度过了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现在是死亡的时候了。
研究发现,老年人自杀遗书中,表现出的矛盾较少,直接表达想死愿望的较多。
社会危险因素
老年人自杀的社会危险因素,主要是退休、丧偶之类的转变带来的重大损失。
与其他时期相比,老年期的损失,大多是永久性的。比如说,一旦退休,老人就几乎不可能再从事他们干了一辈子的工作了;同样,终身伴侣的去世,也是无法弥补的损失。
老年期不断增多的损失,被称为「损失积累」。老年人常常要应对一连串迅速发生的重大损失——还没有从一个损失的痛苦与抑郁中挣脱出来,又要忍受另一个损失的打击。
这些损失,包括生理性的,比如听力、视力、体力、魅力,也包括社会性的,比如工作、金钱、亲友、习惯的生活环境。
当损失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即便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损失,也可能酿成大祸。
说到退休,虽然无数人成功应对了退休,并且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退休后的幸福生活,但是对某些人而言,退休引起的损失是一种特别的压力,可能引起抑郁,甚至会自杀。
收入不足,对任何年龄的人都是一种压力,但对老年人的打击,似乎格外大。
研究发现,对60岁以上的人而言,他们自我感知的收入水平,是影响其生活满意度的最重要的因素;这里,「自我感知的」很关键。要知道,一个人的退休金和社会保险金,可能足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但与工作时的收入相比,就可能处于贫困状态了。
此外,丧偶也是极重要的一项损失。事实证明,随着配偶的去世,老年人常常感受到日益增强的孤独与寂寞,增加了抑郁和自杀的危险性,特别是老年男性在丧偶的半年内。
孤独与寂寞是老年人不幸的主要根源,也是抑郁与自杀的重要原因。Darbonne研究发现,与其他年龄组相比,老年人的自杀遗书中,更多地提到了孤独与寂寞。
Miller比较了一个男性老年自杀组和一个非自杀组,发现知心女友的存在,对防止自杀有很重要的积极作用。
此外,与非自杀者相比,自杀者的亲戚朋友上门的次数少、时间间隔比较长。
自杀特征
世界卫生组织推测,自杀未遂人数与自杀死亡人数之比大约是10~20:1。不过,对不同的年龄组而言,这一数字变化很大:对青少年而言,这一数字是100~200:1;对老年人而言,这一数字大约是4:1。
也就是说,年轻人即使做出了自伤行为,其死亡率也远低于老年人;老年人一旦做出了自伤行为,失去生命的可能性要远高于年轻人,几乎就没有抢救的余地。
原因可能是,老年人的自杀愿望更强烈一些,采用的自杀方式致死性更高;另外,如果老年人与年轻人采用同样的自杀方式,他们身体的承受能力也要差很多。
老人即便自杀未遂,也不一定是为了「寻求帮助」,而往往是因为自杀失败。
与其他各年龄组相比,老年期的自杀行为大多计划周密,更可能在自杀前,把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
采用间接手段(比如说,拒绝进食、拒绝用药、持续酗酒等)自杀,也是老人自杀行为的特点之一。
在整个老年时期,男性自杀率都明显高于女性自杀率。
危机干预
如何应对老龄化的到来,减少老年人因孤独、贫困、抑郁等原因导致的自杀?
有人认为,得在养老模式上做文章。实践证明,最贴近老年人生活需求的养老模式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的社区养老服务新模式。它是以日托护理服务和上门护理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体系,使老人在家庭里就可获得社会化养老服务。
至于好处嘛,它既解决了老人观念和情感方面的障碍,也解决了贫困家庭费用拮据以及家庭资源缺少、无力伺候老人的问题。
中国正进入「未富先老」的老龄社会,应对老龄社会不仅是一个构建社会化养老体制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价值认同的问题。
只有老年人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地位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认同,我们每个人的未来才有希望!
(资料来源:《自杀:理解与应对》,库少雄著;《自杀研究》,李建军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