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故事的行家,常常采用设扣解扣的方法,来吸引听众。江西卫视有档节目叫《经典传奇》,就是用这个套路来做节目的。
讲课是否也可以参照这种方法?
教育心理学讲到这种方法,叫“创设问题情境”,用以激发学习动机。语言教育的方法里,在交际中“创造信息差”,也是同一类的方法。
所以,这是可行的。用这个方法的要点,在于把知识点转化为问题,先进行提问,再讲解。把多个知识点按逻辑顺序排好,环环相扣。
下面尝试用这个方法来讲讲“依恋”。
问题1:一个婴幼儿出生以后,会面对什么问题?
她没有能力照顾自己,饿了怎么办?冷了怎么办?害怕了怎么办?
这就必须有人来照顾她。只有得到照顾,婴幼儿才能生存下来。在被照顾的过程中,婴幼儿跟她的主要照顾者就会形成“依恋。”
问题2:婴幼儿需要怎样的照顾?
婴幼儿需要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照顾。生理方面,需要被及时喂养、需要保暖、需要被抚摸、需要安全稳定的环境,让她感觉舒服。心理方面,需要被积极回应,被喜欢,被关心,被重视。婴幼儿对人的情绪很敏感,能够从声音、语气、表情、动作中直接感受到照顾者的情绪。当婴儿被照顾好,也就是生理和心理的需要都得到满足,便会成为健康的宝宝,具有“安全的依恋”,或者说感到跟照顾者之间强而稳定的情感连接,于是容易感到自信、安全、有信任感、乐于探索环境、学习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有适应能力。 (当然,这也跟婴幼儿天生的气质类型相关)
问题3:当婴幼儿没有被照顾好,会怎么样?
婴儿容易缺乏安全感,不能信任照顾者,感到挫败,容易哭闹,表现出退缩行为。而且这种影响是持久的。这样的孩子对环境表现出消极态度,跟他人相处也有困难。当婴幼儿不能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就会形成焦虑型或回避型的依恋关系(还有少数是冷漠型)。在这种依恋关系中的婴幼儿,常常会有“不良行为”。越是缺乏归属感和重要感,婴幼儿的“不良行为”就越多、越强烈。而这些行为常常会激发照顾者的负面情绪,进而产生愤怒、烦躁等情绪,接着采取制止、责骂、说教、惩罚乃至体罚的方法来“教育”婴幼儿。这些情绪和行为都会让婴幼儿更加缺乏归属感和重要感,于是激发更强的父母情绪和“不良行为”。
问题4:如何判断婴幼儿是否具有安全型的依恋关系?
当婴幼儿对你有安全依恋时:
在一段短暂的分别之后,孩子见到你回来,会看着你,想你走过来。
孩子感到不安是,会粘着你,而且会觉得有你在身边会很舒服;有时候你只需要呆在他看得见的附近看她一眼就足以让她平静下来。
有你在身边,她会感到安全,会积极地去探索环境。
孩子经常会拥抱你,而且爱笑。
经常自发做出好行为。
与他人相处融洽。
共情能力强。
不太可能别人欺负或欺负别人。
合作能力强。
能轮流玩。
比较有耐心。
有更大机会发挥潜力。
当婴幼儿缺乏安全的依恋时:
对玩具和物品的兴趣,超过对你或其他人的兴趣。
行为举止好像忽视你、听不见你、看不见你。
避免与你亲密接触。
即使受到伤害或感到不安,也不会找你寻求安慰。甚至躲避你的拥抱。
拒绝班级事务,比如清洁。
苛求、没耐心、对你的回应不满意。
用哭闹来让你做事情。
当依恋对象暂时走开时,孩子很难被安抚。
问题5:孩子跟家长的依恋关系不佳,幼儿教师能够跟孩子建立安全型的依恋关系吗?
可以!而且对孩子的情感、社会性以及认知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虽然这很难,但是非常值得努力。教师可以做以下事情来帮助孩子跟自己建立安全型的依恋关系。
•当孩子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
•确保他们的安全,同时允许适度的冒险
•在恰当的时候提供保护或安慰
•为他们的成就而高兴
•帮助他们理解强烈的情感
•并意识到你的表情、声音和触摸所传递的信息
婴幼儿对非语言信息和情感信息极为敏感。他们更可能依靠对你的语气 部表情和身体姿势的感知,而不是只依靠你说的话。
•在试图纠正一个行为之前,要花时间和孩子连接——通过触摸、微笑或眼神交流。
通常,连接就是纠正。一个孩子一旦感觉到强烈的归属感,其不当行为可能就会停止。
问题6:如何跟做得不好的家长沟通?
首先,避免指责和说教。因为实践证明这样通常起不到积极作用。
其次,尝试理解家长自己所经受的压力,知道家长的难处。
再次,找机会分享关于依恋关系的知识。
最后,告诉自己正在为孩子获得安全型依恋而做的事情,争取家长的支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