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课 第5-6课 心得
很多感悟
很有内容,而且也蕴含着无限情感的一期,
印象比较深的是,智慧的看见看懂ta的情绪,而不是失控的被激惹,这是学习的意义,这是心力的增长
而不是简单的知识或什么口才或什么情绪管控方法的获取,
而被激惹,这本身,又有自身的很深层的原因。
孩子不是针对你,比如儿童心理学,
成人不是针对你,他有他的疲惫压力翻江倒海,他的历史和过去,
你看见这些,把行为和情绪区分开,不对别人的情绪负责,也不让孩子对自己的情绪负责…
能隔离,能掌控,不靠猛力,靠的是另外的力…
然后,你能平和自然健康吗?不是知识,这是能力…
所以这是一套东西。
那压抑,和不被爱,永难达成的“情绪同步”,你看见吗?
很深入,又很感觉越来越能听懂的一期。
感谢一直的付出,听老师的课是享受,所有的老课程还有各种人事都在眼前浮现
当然也包括自己…
理解是实践的前提,理解当然不是全部,
对于能越来越多的理解,感觉到很高兴。
再次感谢付出[爱心][爱心]老师辛苦了。
教育课 第5-6课 零碎感想
1.关于欣赏力
欣赏孩子,老公,他们的平凡普通
我们刚结婚时都很欣赏,孩子小时我们都很喜欢
什么让那喜欢和欣赏消失殆尽
除了生活磨损和外界环境的焦虑
我觉得,我们可能有太多的内心的幻想
我们不能,其实也没勇气,接纳平凡
面对平凡和能力不足,我们不是鼓励欣赏,我们是指责和抱怨、抓狂
我们也忘记了,鼓励的巨大力量。
我们得不到的找伴侣要
我们没实现又最惧怕的,我们找孩子要
我们在这些人身上投注了太大的寄托
罗老师说,生活的真相就是
击碎你所有自恋
达不到的,难道从此不生活了,不能幸福了..而且,力气都对外吗?
你自己年薪百万了吗/开游艇了吗/全世界各界去走了吗/马甲线还在吗
没有,就不幸福了吗
幸福仿佛是那个句子:只要,....就....
2.关于不要用力过猛
当你有自己的一套价值体系,你通常能比较稳定,不被带跑
感受和反应太大,部分与环境有关,部分与自己有关。
发力,其实是用行为代表了你的态度,你高喊着妈妈不只看成绩,但你的眼神和行动,透露你的心。
孩子出现“问题”,我们被“惊诧”到了,开始发力...
发猛力彰显着你的能力不足,所谓“歇斯底里”,其实是黔驴技穷吧。
想起来在单位向上司报告或者圆桌会议,那些比较大的危机事件,报告的人,有抱怨的,有怯弱的,有推责任的,有事不关己的,还有吵起来的......
但印象中很少看到一个职业经理人,流露出他们的暴怒或脆弱,更多的是游刃有余的,在气场上的掌控。
没脾气不是仅靠“忍住”。
有猛力气,没有智慧,不能长久。
武装头脑,一直要去做。
真看见就不用发猛力,也不容易被伤到。
看见,一个人“强大”与否,“老实”与否,
不是看ta表面的攻击性,或者那些张牙舞抓的武装,或指责,或者那些封闭,
而是,看见ta内心的羸弱、波动、慌张,与无力、绝望。
看清孩子,看清自己。
对孩子现在,以及未来,同时负责。
3.关于情绪,和爱
莫名想起来,那首诗。
周六晚上,我们约着去小酒馆,喝一杯
所谓爱着,
是我敢哭,
你敢在讨论画时,无拘无束。
所谓爱着,就是和所爱之人,在“情绪时刻”,ta的所有反应,你的所有反应....
情绪时刻,其实,是和孩子、爱人、朋友,建立链接的最佳时机。
你的男人,那重负,谈心时刻,你掉链子了吗
你的孩子,特烦人,他最惹毛你的时候,你怎么做的....
你的闺蜜,找你诉苦,你是给了建议还是给了道德高地的批判......
ta最要的,你给了,那结果,会如何?
而我们自己,内心的翻涌,小时候或现在,有人感同身受吗?
我们内心的那巨大需要,有人给吗?
闭上眼睛,会想起,什么是爱...
“一起看一部电影,相对无言,内心交织。”
早上开车回听了一小部分,未完待续。

教育课 第5-6课 感受
1.对家庭情绪负责 做家里的水
2.孩子就是人 又不是人
【孩子是人】:具备人的一切特质,你和他发生的事就是和全世界发生的事。
【被控制,被主宰】vs【主动影响】
你要做哪一种?
【孩子又不是“人”】:我的理解,比如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的 生理、认知、情绪和社会化发展,还与成人有较大的差异,处于发展的过程中。
比如罗老师举例说,孩子在哭,就和小狗在叫没啥差异,他还不足够能用语言很好的表达,
他的各种反应,对于人和人,人和事的理解还处于比较朦胧的状态,他的发展需要过程。
我们总以为孩子“针对我”、“气我”或者“xxx”我,其实他根本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他还没有发展到这样的程度。
我们说孩子,或者说伴侣/“直男”是另外一种生物,并不是简单的推卸责任,
这么说,一半是为了宽慰下自己,消消气,
一半也是一种提醒:理解ta,与我们的不同。
通过不断加深理解,来真正做到,把行为与人区分开,把“他”与“我”,区分开。
罗老师以前就说过,人和人有很大的相同之处,
那些人性的共通点,尤其是负面的那些特质,偷懒/贪婪/撒谎/爱玩...等等,98%的相同,我,我的孩子和老公,和别人,没有那么大的差异,具有一种普遍性(尤其不要特殊化以后,自怨自艾,无比受伤);
同时,人和人又有差别,
猴山上每一个猴子性格都不一样,同样,你的孩子也和别人家的,不一样。
你,作为最亲近的人,你有没有捕捉和真正驾驭到这“毛猴”,这“毛驴”.....?
所以作为我们来说,看到差异,看到相同,不论是对伴侣还是孩子:
推己及人,去理解和感受,看到他情绪、行为背后的真实需求(他怕了,他冷了,他累了),
也去看到孩子,处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去支持到他的发展
也看到伴侣/身边人的能力不足与局限,先看到,再去管教、要求、“整治”。
如果孩子的“顽劣”淘气是一朵小浪花和各种激流险滩,那我们应该做水库,努力去容纳他。
做好准备,人和事物,不会完全符合你的预期。
但是“看见”和理解,就可以给自己松绑以及消气,也让自己别抓狂或受伤;
然后去营造、影响,生活会日益轻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