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大胯
阅读提示
- 如果你现在内心浮躁,请关闭这篇文章;
- 精简的文字虽好,但大多无用,且无可操作性,跟没学并无二致;
- 为了可操作性,本文牺牲了精简,以“车轱辘话”代替,为的是让文字穿过身体,令其有用且可用;
- 所以本文需要逐字逐句地阅读,否则难以理解文中的逻辑;
- 如果你能顺利看完并理解全文,很荣幸!我们是同一类人。
写在前面的话
你身边应该存在这样的朋友,他们时不时会说出这样的话:
“……这样做不行,我是个完美主义者,我要在行动前把事情的每个细节都考虑清楚。”
如果你和他们曾经合作过,那么你们的合作过程的“主题”应该是:
特纠结,甚至寸步难行。
最后,事情几乎极难办成。
如果你用搜索引擎搜索“完美主义者”这个关键词,最常见的一个关联词就是:
脆弱的。
如果再深挖一下,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推导”:
- 完美主义者绝大多数都是拖延症“患者”(但反过来不一定)。
因为他们忽略了一个事实:
没有人能够在刚开始就做得很好。
请注意,最容易被我们忽略的是:
上文所说的都是“完美主义者”,而并非标题中所说的“完美主义”。
这两个词有很大的差异,甚至是“物种之间的差异”。
正文
你也许已经发现了:
- “完美主义者”更多的是偏向于贬义。
从更精确的视角来看,他们往往:
- 过度追求事情的每一步都在自己的掌控范围内。
但是,“完美主义”就有所不同。
如果你深挖一下,会发现“完美主义”实际上分为两种类型:
- 消极的完美主义,更形象地来说是:纠结主义;
- 积极的完美主义,更形象地来说是:满意主义。
如果从这个角度望过去会发现:
“完美主义”根本就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思维方式。
上文提到的“完美主义者”的思维方式对应的就是“消极的”完美主义,也就是“纠结主义”。
最有趣的是:
积极的完美主义,也就是“满意主义”,他们的思维方式是如何的?为何能够称得上是“积极的”?
实际生活中有两个大坑:
- 人不可能完全理性做出决策,还有很多情绪、直觉、压力等因素共同影响决策;
- 人不可能完全穷尽所有方案,更多的时候只能靠试错,而且经常出现意外情况。
从这个角度望过去会发现:
真实生活中,人不可能做到完美的决定。但是,却可以做出满意的决定。
问题是:
“满意主义”的决策逻辑是什么?如何做出“满意”的决定?
被大多数人忽略的是:
- “纠结主义”每天纠结的是:我是否应该决策?
- 但是,“满意主义”却把“决策”拆分为:“决策水平”和“决策结果”两个部分来考虑。
如果再仔细看一下这两个词:
- 决策水平;
- 决策结果。
你会发现:
- 决策的“水平”是一种可以习得的能力,也就是可以通过打磨来提升这个能力;
- 但是,决策的“结果”往往不受我们控制,也就是说这就是“运”的成分,通过打磨也很难提升。
但是,即便知道了“决策的水平”和“决策的结果”又怎样?
一个显而易见但是经常被大多数人忽略的事实是:
你的决策水平高低并不能完全决定决策结果的好坏。
也就是说:
“满意主义”就是一种把“决策的水平”和“决策的结果(运气)”分开的思维方式。
比如:
假设摆在你面前有两个选项:
- 选A,成功率是80%;
- 选B,成功率只有20%。
如果按照“满意主义”的思维逻辑来思考:
应该坚决选A。
但是如果你选了A之后,发现结果竟然是B,这个时候你会后悔自己当初选A吗?
事实是:
由于选项B成功的概率是20%,现在B发生了,只不过意味着概率为20%的B事件发生了而已。
这就是所谓的“运气不好”,但是并不代表你当初选A的决策水平低。
从这个角度望过去,就会发现:
你必须得能够区分什么叫“运气不好”,什么叫“决策水平低”。
上面的例子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
很多人根本不能区分什么叫“运气不好”,什么叫“决策水平低”。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
你看看周围有多少人去“买彩票”?
如果按照“满意主义”的思维逻辑来看:
- 买彩票这种行为完全不靠“决策水平”,甚至还真的有很多人认为可以“通过计算来提高中奖概率”;
- 彩票的“决策结果(中奖率)”完全可以计算出来,且极低,低到趋近为0。
也就是说:
- 一件事情完全不依靠“决策水平”的高低来判定,本质上来看就是“赌博”;
- 最关键的是,这件事情的“决策结果”成功的概率还趋近于0。
稍微学过一点概率知识的人,就会发现一个根本不当讲的事实:
- “彩票这类的商品”完全就是严重侮辱智商;
- “购买彩票”的这种行为就是“决策水平”极低的外在表现。
再深挖一点,就会发现:
“出售彩票”几乎等同于赤裸裸地“要钱”,因为绝大多数人一定不中奖。
但是知道这点又怎样?
这类人,我们是无法说服的,甚至是永远无法说服的。
也就是说:
很多人依然“相信”自己能够成为那少之又少,少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幸运儿之一。
但是从“决策水平”的角度来看,这完全就是赔本的买卖,也就是说:
很多人的“决策水平”低到你不敢想象的地步。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算是一种“自欺欺人”。
从更大的视角来看,他们甚至还不如“纠结主义者”,因为:
- “纠结主义者”至少还知道“权衡”;
- “决策水平极低的人”几乎就等同于“赌徒”。
因此,从这个角度望过去,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满意主义者”应该具备两个能力:
- 你需要向内审视自己的决策水平,知道哪些是大概率事件,如果决策水平不够高,平时需要多打磨,完全可以通过习得来提高;
- 你应该不以成败论英雄,你更应该注重的是决策水平的高低、决策过程的合理性,而不是最后的结果。
如果你具备了以上两个特点,那么以下的观点你应该能够欣然接受:
- 即使你有90%的胜率,还是要做好接受10%失败的可能;
- 决策的水平是自己可以修炼的部分,但是决策的结果是不可控的部分。这就导致一个问题:如果太在乎结果,就会让“完美主义者”不敢去尝试,因为如果尝试了“结果不好”,那么就会验证“我就不完美了”,产生“永远不去尝试”的恶性循环;
- 一个“满意主义者”,目的是为了“长期留在牌桌上”,长期押注赢率较高的部分,而不是一次性就压上全部,在乎那一两次的输赢。
甚至你看世界的角度都变化了,你甚至都能够理性地思考下面的现象:
- 那些大公司疯狂裁员根本不完全是没有良心。而是,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裁员”这个决策能够让公司最大概率地活过当下,但是“裁员之后的市场反馈”,是那些大公司无法掌控的。所以最后选择了裁员;
- 大公司为什么很难*首先研制出创新产品?因为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他们“研制创新产品”的决策在当时看来一定是赔本的买卖,同时研制出来之后,“市场的反馈”也是无法掌控的。所以选择了不研制;
- ……
用这个视角你就会发现,一个特别有趣的事实:
为什么国内的很多手机厂商总喜欢等苹果先发布最新一代的手机之后,才发布自己的手机。
写在最后的话
最有趣的是:
- 很多人都会“惋惜”自己曾经错过某个机会。
当错过之后,他们还会堂而皇之地对周围人说:“当初我也知道,只是没有做而已。”
事实是:
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他们只是在结果已经出来的情况下,回头找个借口而已。
这种人俗称:“马后嘴炮达人”。
本质上来看:
如果当初他们真的认为那是个机会,并且从骨子里认同这个机会,他们早就已经抓住了。
你还真别不信,我们继续观察,我们一起拭目以待:
等到下一次“机会”来临的时候,同样是这批人,他们依然抓不住。
祝近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