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随笔杂记馆爱之蓝世间情
散文随笔|《红楼梦》阅读与赏析之我见

散文随笔|《红楼梦》阅读与赏析之我见

作者: 简JN | 来源:发表于2020-01-23 20:34 被阅读0次

《红楼梦》之所于位居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是由于其出色的艺术成就和丰富深刻的思想底蕴,对于《红楼梦》的解读与赏析,自问世以来更是层出不穷,各个派别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并由此演化成一门学问-“红学”。


百家争鸣说红楼

有些红迷朋友,不让人说《红楼梦》的半个“不”字,否则就群起而攻之。个人以为,这是极其不理性的行为,也不利于《红楼梦》的传播与推广。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不会是完美的。因为不管是从作者角度而言,还是从读者角度来说,要想达到认识上的完全统一是不现实的。毕竟,各自的阅历、观念、理解不同,认识也就不同,更何况《红楼梦》成书之时,均是通过手工抄写流传的。作者自云“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修订增删过程中的版本流出,与定稿之后的版本交织,错误与漏洞自是在所难免的事情,我们不能因为其是经典,而自欺欺人地认为它就是完美无瑕的。

正如书中所说的“美玉无瑕”一样,“美玉无瑕”只是人的一个理想状态,真正的现实生活中是不会存在的。美玉的唯一性,恰在于其自身存在的“瑕”,正因为有“瑕”,才有了独特性。独一无二,方能显其珍贵。批量生产的人工美玉,自是可以做到无瑕,但千篇一律,却反而失去了天然的美感。

阅读和赏析《红楼梦》也是一样的道理,大家各抒己见,求同存异,没有什么不好。我个人认为阅读和赏析《红楼梦》,最理想的状态就是百家争鸣说红楼。


理性解读红楼梦

所谓的百家争鸣说红楼,并不是说大家可以一味地自说自话,想怎么解读就怎么解读,任何脱离原著文本的解读,都是戏说红楼。过度解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与赏析。

何谓过度解读?就是按照自己的理解随意去解读。既然是阅读与赏析,紧扣《红楼梦》文本是最基本的原则,只有如此,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作者的用意,体会作者的用心。

比如,《红楼梦》开篇就交待了“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说此《石头记》一书也。”从文本中,我们可以解读出两种可能性:一个可能性是作者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原因(或所在朝代的体制要求、或家庭因素),有些事情不能直接说出来,不得不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敷演出来”;第二个可能性是文学的一种表现方式与需要,如此说,反而会增加故事的真实感、可信性,以达到调起读者胃口和吸引读者眼球的目的。

有些读者却因为作者开篇的这一段话,对于书中自己喜欢的角色,就认为是正话正说,对于自己不喜欢的角色,就认为是正话反说。其实,这是自说自话,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意解读是不可取的。


阅读与赏析哪个版本的红楼梦

《红楼梦》有很多的蓝本,阅读与赏析到底以哪个版本为准呢?其实我觉得,对于不是进行专门研究红学的普通读者而言,任何一个蓝本都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因为《红楼梦》的蓝本虽然在内容上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异。

80回本的《红楼梦》和120回本的《红楼梦》各有利弊,但如果是真喜欢《红楼梦》的话,两个版本都应该读一读,相互对照、参考,也许能让自己有更深的体会。


阅读与赏析需关注的重点

需要关注的重点实在是太多,且每个读者肯定会有不同的观点,我想从阅读与写作两个方面来谈谈:

阅读方面,需要关注人物的年龄。《红楼梦》上的人物年龄其实很混乱,这可能与作者多次修订有关,尤其是由于电影、戏曲、电视剧等媒体的介入,导致大家对于书中人物的年龄比较模糊。

其实从文本看,黛玉进贾府才六岁,宝玉比她大一岁,也就是七岁,但我们在电影、电视上看到的贾宝玉和林黛玉往往是正值青春期的男女。即使是古代人成熟的早,六、七岁与十六、七岁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朋友们在阅读时要引起足够重视,不要被外界留下的印象影响自己的理解与思考。

写作方面,需要关注细节描写。《红楼梦》写得好表现在方方面面,其中之一就是细节方面的描写。虽然《红楼梦》在宏观方面的描写也非常成功,但是更加引人注目的却是细节描写。有些细节,初看起来,细细琐琐,不明就里;细思,却令人恍然大悟,拍案叫绝。

《红楼梦》中的每一回目中,均有一到N件大事引领着故事的主线向前发展,但中间却总会穿插着几件看起来可有可无的小事。比如第三回林黛玉初次进贾府时,黛玉与贾母关于读书的对话,和与接着进来的宝玉之间谈读书的对话,前后的回答差异极大。其实这个细节,是作者向读者传递了非常丰富的信息,如果被我们忽略了,对于人物的理解与把握往往便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于2020.1.23 20:11

NO:2020-007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散文随笔|《红楼梦》阅读与赏析之我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rnnzctx.html